教法问题

儿童经典诵读教材,教法问题

    既然费如此大精力来读经典,其教材当然须有所选择。而要选出恰当的教材,其实是很简易的,只要遵循一个标准:选最有价值的书。在人类的传统中,所谓最有价值的书,就是那几部,你不必考虑它难或易,大部或短篇,也不必考虑合不合现代,甚至东方或西方等等。
首先,“难不难”是成人的标准,说难,都难,因为文字难,义理也难。但儿童只要看懂拼音,甚至只要跟着读出声音,不必强求认字写字,便无文字的难易问题;儿童只要会念会背,不必强求理解,便无义理的难易问题。再说“大部和短篇”都一样,小书背全部和大书背一半,都一样有效用,如果读经典时间长,更不必管大小长短,因为这本背完背那本,大部短篇都全背到。


其次,对于“合不合现代”,也不必太过在意,因为经典中有“理”有“事”。说理处,自是永恒的教训,无所谓现代不现代;说事处,也是借事显理,而我们可以从事上推求其理,古事亦可今用。如此读书,才可以培养出转化创造的能力,如果要求凡所读之书都要有现买现卖的“快餐”之效,号称“合乎现代精神”,恐未必是长远之谋,也未必是学子之福。
此外,“东方西方”都有深远之典册,都值得一读再读,反复背诵,理论上都可以用同一心态读,不过,先把握自己的传统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就中国人说,较多人选择先读中国本有的经典,这是人情之常。听说当今也有佛教界大德认为今世能通三藏经论的法师愈来愈少了,为了培养弘扬佛法的人才,一开始就教儿童小沙弥背诵佛经,当然也是可以的。我甚至非常敬佩此大德之用心,并预见在此师父培育下,将来必有佛门龙象出现。


又听说有基督教、天主教人士,也想利用教堂开设经典诵读班,一面唱“圣诗”,一面教读孔孟、老庄。因为文化是无国界无种族的,以一个西方的宗教,在中国尊重发扬中国本土文化,更显示其宽容性,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一种“社会服务”。
现在又有儿童英语班要儿童背诵英文简易童话,也未尝不可。不过我想,如在相当基础之后,能背诵如圣经或莎士比亚的英文经典原作,收效可能更大更长远吧!这种书,背一句就是一句,所背不必多,背上一两百页,可以一生受用。
其它有些少数民族,他们祖先流传下一些歌谣赞颂或神话等,如其敦笃精要,也应让子孙们从小诵习,以维护族类之特色,并易开启其高远心志,参与其理性之开发与族群之融谐。
所以诵读经典教本的选择,可随个人的见识喜好而认定或安排其先后次序,无论如何,只要所读的是“经典”,便都有大利,不必太过“患得患失”。不过如有人要我提些建议,我的建议是:


与其读诵一般书,不如读诵三字经。
与其读诵三字经,不如读诵千家诗。
与其读诵千家诗,不如读诵唐诗宋词。
与其读诵唐诗宋词,不如读诵文选古文观止。
与其读诵文选,不如读诵诸子百家。
与其读诵诸子百家,不如读诵十三经。
要读诵十三经,则当从四书起。
四书又以论语为先,这是民族文化之根本命脉所在!
当然一本读完,可再读一本,乃至以上之书全部读完。
近几年,我们所实验的经典诵读班,一开始所选取用的教材是论语、老子和唐诗,一是儒家之本,一是道家之源,一是公认的文学之宝,三本都是很重要而基本的,可供初学者采择。当然这三本都背过了,或许可以让他背孟子、诗经、易经等……一个人不在十三岁之前把易经背熟,这一辈子很难在易学上有成就了!其它有关意义深远的文化性学问也大概如此。


教法问题


(1) 教学原理


儿童经典诵读教学的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找机会让他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它的原始方法是:
“老师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带一次或两次或多次,然后教学生自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齐念,或部分人一齐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着念,再齐念……。”
总之,就是反复再反复的多念,最后是把这些内容背起来。这样的方式是人人都会教得来的,而且也是人人都会学得来的,这里有很多的念,而很少讲解,甚至不讲解。这么简单的教学法,如果有拼音符号,就可以指导读经的老师。因为不必讲解,所以不需要科班出身的专家,任何家长只要准备了书本,甚至不需要书本,只要影印或抄写,马上可以教自己的小孩,或者开一个类似才艺班的经典诵读班,教一班儿童。如果原来有教学经验当然最好,如无教学经验,只要有热诚,就可以开始教了。从“做”中学习,渐教就渐有心得了,千万不要为了找一个科班的教师而耽误了儿童的学习年龄。


(2) 教材的顺序


最好又最简单的方式是从头教起,第一章教过了教第二章,接着第三章等等,尤其像论语、老子、唐诗一类的书,根本没有所谓重要不重要可选择。而且或长或短并不会造成差异,因简短的可以连几章而变长,长的可以切成数段而变短,等到儿童背熟了,他反而会喜欢长诗长文,他一背起来,就像长江大河一样滔滔而出,其乐融融。


(3) 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


不管是家庭中由父母自己教自己小孩诵读经典,还是在学校或经典诵读班团体教学,其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进度的推展,都是很自由的,在此只能提供一个经典诵读实验班的规模,以供参考。
教学时间:每周上课一次,每次一小时半(中间可休息)。
 教学进程:因为同时读三本经典,所以课程也依经典分为三阶段,每阶段又分三小段,即复习、考试、教读三部分。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阶段,复习论语,题材是上周或以往所背过的内容,约用十五分钟(儿童对他熟悉的东西,是愈念愈起劲的,儿童读经典的发音是清纯优美的,这时教师可以倾听欣赏或跟着朗读)。其次是考论语,考上周所教的内容,或摘一章两章,或全部各章一气相连(不大相关的各章,要连在一起,这在成人很难做到,在儿童则轻而易举。并非连章有什么道理,只是为了让他多念几遍更加熟悉而已)。考试可以用口试,或一个个考,或两三人一齐考,高年级也可笔试,但对生字不必要求太多,以免增加其负荷。考试时间约十五分种,然后教新的论语课程,大体是十章(视长短可略伸缩,刚开班时,儿童没有背书经验,可以先教三章或五章,视情况慢慢增多,大体以二分之一学生每天自修三十分钟所能应付的进度为标准)。每章带念两三次即可,这就是本周的“家庭作业”。新课程带读约用十分钟。
第二阶段,依一样程序教老子,先复习老子,五分钟;考老子,十分钟;教一或二章新课程五分钟。
第三阶段,依第二阶段一样程序教唐诗,复习五分钟,考试十分钟,教新课程十分钟,约二三十句(实验班是从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开始教起,因为那是成人不肯念的部分,我们就先教儿童背起来,以免他将来也没机会念)。剩下最后五分钟,可以交代事务,激励气氛,联络感情等等,一堂读经课程就在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中完成。
以上各种安排,可随教师意愿而任意调配,如果在家中或在学校,则时间运用上更是不同,都是可以随机而变的。


(4) 教室气氛的营造


教室最好保持热闹而不混乱,专注而不死板。儿童本来就是活泼的,而且是喜欢念书背书的,所以只要顺势利导,教室气氛很容易保持良好状况。不过还是须要提醒几点,以供注意:
 第一,不可为了求好心切,而要求程度整齐划一。须知,全班只要有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通过要求就应该满足了,要在前面带那些跟上进度的同学而有成就感,不要在后面赶那些跟不上的而使其受挫折。跟不上的人只要跟在后面,多听别人背几遍,偶尔也记得一些,就有了大受用。教师没有挫折感,是使读经教学能维持下去的最大保障。若是家长教自己小孩,也不可太着急,一着急就坏事了。
 第二,少责备而多鼓励。须知此事难得,对有成就的学生常加鼓舞,一直让他在高峰上,他愈背愈快乐,终可达至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又须知此事并不紧急,对付不良的学生也不必责备,说不定有一天他开窍时就上路了。此种教育不同于数学,数学是基础不懂,全盘乌有;读经典是随时可提可放,只要肯等待,渐次上路,为时不晚。把教读经典,当作和儿童共同成长,以轻松好玩的态度来教,千万不可开骂或开打。
第三,宁安静勿躁动,宁简单勿繁琐。有人以为“寓教于乐”才是适合儿童的,其实未必,儿童也不一定永远喜欢乱糟糟的环境,儿童有时也很喜欢平和安静,读经典的气氛,以稍带安静的悦乐为好。


(5)提高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


教儿童读经典,最常遇到的难题是有些儿童提不起兴趣,有很多家长或老师都备受压力,甚至放弃,这是很可惜的。须知凡是教育都会有这种问题,人生要长进,即多多少少要付出些代价,儿童偶尔的畏难不前,本是极正常的现象,并无一定有效的办法可以完全防止。天下教导读经典而愉快成功的人已经那么多了,只要老师家长有信心、有诚意,儿童偶尔的排斥应该可以轻易克服才对。在此只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议,做为参考:


①“流行”可以制造兴趣: 儿童心理是很重视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比较不排斥了。所以只有一个人读经较难,如招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大为提高。


    ②“大人热力”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起初儿童若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长不但有热诚,而且和小孩一起读经典,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却因此而温习经典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这种状况当然不可多得,所以有时也要用些手段。曾有一个很有诚意要让其小孩读经典,而小孩却不大有兴趣的家长来问我办法,我告诉他说:“回去正经的告诉你的小孩说:‘其它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读经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读到小学毕业不可!’”此法果然有效,但只提供给有极大信心的家长用。最近有人向我提议,设定一个全国共同读经典的时间,我想这也是一种“创造流行”以及“亲子参与”的好办法。兹订于每天晚上八点到八点半,为“全国共同读经典时间”,欢迎各家庭随时在自己家中响应参加,各依自己的进度去读。则到时全家一起读经典,邻居也在读,全社区都在读,全国到处朗朗书声,有了固定时间,有了亲人相伴,又知道有广大的小朋友陪读,儿童就较有兴趣,而容易养成习惯了。


    ③“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家长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经典。


    ④“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即当表示满意,加以赞赏,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⑤“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记点数,或盖章或发卡片,累积点数而给奖,奖品可以是礼物或发给奖状,但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


    ⑥“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读经典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但如不会变花样,只是平平常常亦可,有时平平常常也有种吸引人的“土气”,其中也有趣味。儿童的感应最灵敏,他也会被诚恳所感动,并不是非玩花样不可。


⑦讲故事、讲有趣的常识,不管与本课有无关系,都可以增长兴趣。


⑧最不得已,就算是“做游戏”也会有收获。


⑨如果有些人依然提不起兴趣,而且反抗太大,则放一放、停一停也没关系。只要他还没有到13岁以上,都还有机会等到他回心转意!不过,13岁以上的人,要等他自己省悟过来,再有接触经典的机会,这时大体已是40、50岁或70、80岁了。真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呀!


如果在小学校中,由老师来教读经典,几乎没有兴趣不兴趣的问题,只要老师有热诚、有信心,就可以带动起来,所以在学校中推广是最容易的。可以全校读,也可以班级个别读。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读,最好是每节上课铃打响的前三分钟,大家一面念、一面等其它小朋友进教室,也能使教室的气氛静下来。一天念个二十分钟就差不多了。这样利用零碎的时间,不但不会增加工作压力,反而可以收到读之乐趣。
以小学老师这样优厚的条件而不教读经典,实在是很可惜的。但是还有些老师认为多了“经典诵读教学”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误会。班主任老师若能每天利用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把读经典当作语文的“补充教材”,则大概在施行半个学期之后,全班小朋友的注意力会较集中,记忆力也会增强,整体学习能力大为进步,不仅语文进步,连社会学科也会进步,甚至对数学、自然科学等科目的理解力也会提升。
除此之外,在经典的熏陶下,儿童的气质会有显著的变化,性情变为稳定笃厚,更能友爱同学、体谅父母、尊重老师。有许多老师在班上进行经典诵读后,教学渐渐轻松。有些学校全体开展经典诵读后,发觉学校问题渐渐减少。这些都是验而有证的。我认为今后初中高中的校园问题,应该在小学解决,方便有效的解决之道,即是全面推广读经典,最好是将课程纳入体制,则众多老师的辛劳可以减免,而许多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的问题更可以迎刃而解!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