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六届学术沙龙——《儒学与书院教育》

2013年5月22日下午14至17时,中国社科院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六届学术沙龙在北京植物园杏林烟雨酒家茶社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唐晓峰博士主持,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冯哲院长做了题为“儒学与书院教育”的主题讲座,到会嘉宾有社科院宗教所韩秉方研究员、邹昌林研究员、段琦研究员,“知止”会友以及社会各界朋友14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唐晓峰博士首先介绍了读书会成立一年多来的基本情况,表达了把读书会继续坚持下去的愿望,指出此次沙龙活动可以算作读书会一周年的庆祝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他说,今天不是周末,参加人员较少,但这样反而会有更多机会深入讨论和交流。唐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冯哲院长的基本情况,他说,冯院长在书院教育方面做的很有成效,是国学教育的实践者和提倡者,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美食家。

冯院长首先感谢读书会的邀请,表示自己对读书会非常有兴趣,也一直比较关注,希望能与大家有更多的交流,他高度认可读书会的价值,指出一个社会需要清流,高品质的、一切以个人修身为目的的读书会是很有必要的,而不间断的次序的付出和努力本身就是很好的学风。接着,冯院长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了十几年来学习儒学和创办书院的体会,为大家做了一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讲座。

冯哲院长自己原来从事出版行业,在做西方经典时,意识到中国也有自己的经典,也做了一部分中国经典,后来做“大中华”文库时,与季羡林、任继愈等大家有个更多的接触,得到他们很多支持,逐渐认识到国学除了文献解读,还有社会实践和个人修身的层面。1999年,他到香港见到南怀瑾先生,更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除了文本研究外,还有一套修身的功夫,后来又得到净空法师、隆莲法师等高僧大德的指导,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决定离开出版界,做人生的学问,此后开始进入另一个世界,集中精力学习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以“儿童经典诵读工程”为突破点,开始在民间推动传统文化。2006年前,他主要做了几项工作:一、出版了一些国学经典;二、做巡回说明,包括邀请一些专家,向各方面宣说国学的意义;三、联络一些领导人的家属,推动国学教育;四、借助开“两会”的时机,组织一些活动,也通过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国家有关部门提提案、建议等。2006年后,中国文化的气候发生改变,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政策都有了很大不同,很多国学的内容也被政府采用,冯院长认识到不能再局限于理论的宣传,要把各种想法付诸实践,在点上取得突破,于是决定建立书院。到现在为止,四海孔子书院师生共200多人,规模虽不大,但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媒体、政府有关部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了与书院的合作和交流。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冯院长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有两条线:一是从孔孟以来的传统,即道统,二是文化的载体,即书院。《论语》中有很多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唐代以后的书院应该就是脱胎于此。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家形成的教育传统,而书院是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儒学孕育、发展、突破的主阵地。从历史上看,书院是伴随着理学形成的,它承担着道统和学统,随着理学的兴盛而达到兴盛,之后由于过于“入世”,修身济世的目标逐渐演变成“学而优则仕”,到了明代,书院由盛转衰,清代虽然书院的数量更多,但大多转向小学,书院的作用、功效大大减弱。清末随着科举制被废,国民政府发布教育令废止读经,书院的形式也不复存在。

那么书院有无可取之处,其可取处在哪里?冯院长结合欧洲一些老牌大学的人文教育传统,指出传统的书院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好的方面:一、传统书院培养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书院具有多种功能:讲学、祭祀、藏书等,传统的书院都有学田,能够保证书院师生物质生活,使他们可以不为稻粱谋,可以保持尊严。二、书院里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师徒之间的情谊与现代的师生关系完全不同。书院虽然都有很严格的学规,但学生们却不觉其苦,正是因为师徒如父子,老师能够洞彻学生的心性。传统书院实行的是严谨的个性化教育,书院的山长除了是硕学鸿儒,还是最懂得教育的教育家,他们能基于对人性的把握,对学生进行个性的塑造。传统书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自由的学风,在书院里持不同观点的人可以当面论辩,历史上的朱张会讲、鹅湖之会都充分体现了这种学风。传统的书院还承担教化一方、移风易俗的责任,往往是一个地方的学术中心、文化中心。书院还有丰富的藏书,一个书院学术地位的高低及社会影响力,山长是核心因素,此外藏书数量和品质,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总之,对传统书院进行深入研究,对学校的现代化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冯院长以马一孚先生的复性书院和钱穆先生的新亚书院为例,介绍了民国以来接续传统的努力,分析了他们遇到的问题,指出他们可贵的精神,然后重点谈到了现代书院教育的目标和困境。他指出现代的书院教育一方面要接续传统,另一方面要连接今天(不仅是中国,还包括整个世界)。书院的学生不能太小,应该在15岁以上,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这样到书院学习,可以自学、问学、独立治学,可以很好的实现生活教育的目的。书院的老师也应该具有很高的素质。古代的山长基本都是一方鸿儒,他们都有很高的名望、学养和品行。书院教育要以人物为中心,内容要以经典(六经)为依归,以精神为传递,以自我教育为主。冯院长认为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四海孔子书院还做不到以上的要求,现在只能在保证学生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寻找教育的机会,主要还是一种生活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关于教学内容,现在还以蒙学为主,培养学生“静定专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正知见。通过诵读经典,培养一种能力,呈现一种功夫,让他们在小事上去体察、关照。书院现在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比如老师的素养问题,很多老师对传统书院的训练缺少认识,还需要重新学习。现实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是与现代学制接轨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书院进一步的努力,也需要各方面更多的支持。

最后,冯院长谈了几点改善中国教育现状的想法:一、都市与乡野,认为可以建立社区书院和乡村私塾,利用已有的场地推广传统教育。二、士子与乡土,发动更多的大学生回到乡村,传播传统教育,也可以很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三、儒化与西化,可以发动广泛的论辩,应回到中国文化的本位。

讲座结束后,邹昌林研究员发言,他认为听了冯院长的讲座感触良多,西方把社会交给法律,把灵魂交给宗教,中国必须把两者结合,寻找文化的根。宋明以后,书院是中国传统的礼的承担者,没有书院就没有礼。现代社会过于西化,对传统的批判很多。总之,他对冯院长的做法很支持。韩秉方研究员也非常认可冯院长查考书院传统,在实践中纠正现代风气的做法,认为冯院长很有慧命和担当。韩秉方指出自己原来也赞同西化,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于西化、马列,哪个更有真理性,感到非常困惑。后来回顾历史,认识到从莫斯科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和从西方传来的科学民主,从某种意义上都是西化。中国100多年来的落后,养成了国人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不管什么药都要拿来治病。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其实是一个障眼法,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中国文化并不是一直落后,几千年来,中国在大部分时间内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找回本位,回复民族的自信?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冯院长培养的幼苗很脆弱,需要各方有识之士的帮助。另外,中国文化的传统是儒释道互补,不能把中国文化单一化,在轴心时代形成的三大文明中,中国文明成功融合了两大文明,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此外,段琦研究员就书院的收费情况、学生的流向等具体问题与冯院长进行了交流。夏德美认为提倡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很有价值,但要注意适度客观,不要引起另一方面的反弹,要对传统教育中的一整套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段正初就如何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等请教冯院长。冯院长一一回应。最后,唐晓峰博士进行总结,认为冯院长是一位理性的实践者,此次沙龙活动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夏德美   整理)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