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从经典出发—经典诵读工程十年回顾展序言

回归传统,从经典出发——经典诵读工程十年回顾展

文|四海孔子书院创办人  冯哲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思考

158年的欧风美雨,使得中国文化又一次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洗礼,为其又一次的发展与飞跃提供了丰富的异质养分。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在全面地消化西方文化过程中,练就了强大的肠胃功能。从“师夷长技以治夷”,到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已使中国的产品流通版图遍及全世界。

随之而来的是孔子迈开了新千年的世界步伐。

158年来,中国人历经了西方从“经济、贸易版图”的扩张到“文化、信仰版图”的蔓延,今日中国不仅要“建体开用、取精用弘”,而且要启动“固本培元、中学西行”的新航程。

 

百年文教反思:从“尊孔读经”到“离经叛道”

 

近一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有人称之为“新学”,西学为主,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分科之学。此前的千年教育,国人称之为“旧学”,国学为主,是勤研经史、学为圣贤的生命之学。

从民国政府1912年宣布废除“尊孔读经”的那一天起,中国读书人与经典圣贤渐行渐远,九十七年的历程,使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意识到我们走在一条“离经叛道”的路上。

轴心时代的启示:2500年来孔子、老子、佛陀、柏拉图、苏格拉底、耶稣基督等圣哲的理性之光至今让全人类仍沐浴其师恩法雨。人类理性的重大进程,每次都是追本朔源,从源头汲取力量,找回自信,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完成质的发展与飞跃。

永恒的经典:人类精神与理想的载体,民族复兴与高扬的核心。圣经、古兰经、论语、道德经,均富含普世的人类精神,为伟大心灵的永恒之作。不管地球的东方还是西方,最高品质的学习总是由此切入,自此而下才是人类智慧所开出的人文与自然科学体系。

鉴于此,惟有经典才能堪称人类的文化基因,我们的学习应该从这些经典入手。先有东方经典的学养,再有西方知识的训练,如此才能完成整体、均衡的教育。这叫“正本清源”和“固本培元”。

两条认知曲线背后的秘密:在人的一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发展趋势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成年人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年龄越小,记忆力越好,年龄越大,理解力、体悟能力越强。

如果用坐标轴画曲线表示,以13岁为界,在此之前记忆能力曲线一直上升,居高位,在此之后,理解能力曲线开始上升,一直持续很多年。中国古人的学习符合了这两条认知曲线的不同发展规律,采取了 “先记忆、后理解”的学习经典方式,先吸收储存,后消化理解,代代人才辈出;近百年来的中国却摒弃了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教育方式。

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中国采取的“新学”的教学方式,以知识传授、技术训练为主,其原理是按照学生“懂与不懂”的认知能力,所有学科均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方式排列,并把此放大为学习与教育内容的全部。这样就造成了举国上下“只重分而忘了人”的教育,丧失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以德为核心”的经典圣贤教育传统;偏重知识技能训练,而人文熏陶不足;只看“数理化外”,无人读“四书五经”;即便到了大学,写文章常常语句不通,待人不知进退应对,更缺乏孝亲尊师、敬业乐群的意识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内在动力。正可谓不认识两条认知曲线的作用,不知道两种学问的做法耽误了百年中国人。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恢复“诗书礼乐,耕读传家”

中国自古就有诗礼传家、晴耕雨读的传统,一个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及表情达意常常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其生命状态,穷则独善其身,身居斗室调素琴、阅金经,不出户知天下,半亩方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达则兼济天下,处庙堂之高,经邦济世,勤进有为,成教于国。无论贫贱富贵,只要立志于学,均能脚踩大地,仰望星空;其生活品质、幸福指数今人多有不能。

高扬“为学在己,学在民间”

读书贵在明理。“古之学者为己”,“朝闻道,夕死可”,古人学习圣贤之道,先王之道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君子人格,圆满自己的德行,能立于天地之间,有天地正气和天地精神;而今人读书多趋于名利,追情逐物,结果常常是精神抖擞地走向失败。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家国天下,无不以学为先;故《论语》“学而”第一。学在民间,是中国大道普传的学统,民间有识之士自发办教育,以家学、私塾、乡学、书院等方式使中国文化薪火相传。办学者多为平民或白衣,大多怀有“兴灭国,继绝学”的德治理想,自愿自发,教化一方,移风易俗。国家只主持最终的考试,选拔贤良德才。

 

经典文教:中国软实力的基石与未来三十年升沉的枢纽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仓廪实、衣食足”,而紧随其后的三十年,则需要“知礼节、知荣辱”;惟其如此,才能谈得上科学发展与和平崛起。民族伟大复兴,从器物到精神,从风貌到内核,既要外在经济的强大,又需内在文化的高扬,其最核心的部分,最终一定要回到轴心时代,复兴到经典层面。

重建以圣贤、经典为本位的中国文教传统

用经典教育培养一批真正掌握中国文化精髓,深刻体认中国文化真义,同时又能贯通东西方,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人群,是民族复兴高扬的核心所在。

中国文化是以圣贤、经典为轴心和本位的,中国教育也是如此。读书志在圣贤,人人皆可成为尧舜;孔子是全人类的,论语是永恒的。学校的本质也是为人的一生全面幸福而设立的。无论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老师为主导,似乎都不如以圣贤、经典为轴心更根本。

 

 

 和谐世界:“内圣外王”的理想与“担当天下”的精神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学的是古圣先贤之法,仕则以“明德亲民”的王道行天下,自古读书人皆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宋儒张载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读书人“志在圣贤,以天下为担当”的理想写照。

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自信而有尊严地走出去

很多中国人向往“大唐气象”,盛唐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内外吉祥升腾,各国遣唐使云集长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络绎不绝,其礼仪文明,内能安己、外能和合万邦。

今天的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古老的文明焕发生机;迅猛发展的全球汉语热,为世界瞩目;同样,中国人也有着不可阻挡的热情要走出去。充满自信而有尊严地走出去,“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使中国文化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在经典诵读工程十周年之际,是为序。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