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哲:公共的底色教育

采访/张红敏

原文地址:http://www.shechuang.org/magazine/1559.html

中国教育的一个顶层设计,不仅仅表现为一份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更具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次绽放,是中国文化本位的回归。

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现在的教育是以知识为核心,以应试为导向,它的弊端难免会培养出大批的利己主义者。立足在分科专业技能上的教育明显地会走向工具化,因为并没有立足在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幸福感的社会人的基础上。

中国教育一定是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中国教育。我们不能总注意分数、能力、智商,而不看他的情商,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关系的处理能力,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德性的内化。

此次三中全会提出“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回归到了中国文化的本位教育,让我们备受鼓舞。

国学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的底色。国学不能分科,不能将其界定为语文或者语文里的文言文。把奠定一个人终身文化底色的国学教育简化为语文学科里的文言文教育,这是认识上的重大错误。最低限度,按照西方的教育理念,国学也应该列为通识教育。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中华民族共有文化思想的底色教育,应该给最多的课时,配备最好的老师。

在现代的语境下,我们谈继承传统,要结合于当下。首先是思想上,其次是策略上。

如果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建立一个本体,从本体到本位到主体,最后才是建体开用,如果你的本体都立错了,就像中国老百姓讲的初一错、错十五,你再怎么努力也是南辕北辙。现在的教育建立在以知识为核心的这种分科体系上,未来一定会走向工具化,无论家长、老师、孩子怎么努力,也只是精神抖擞地走向失败,因为是从本体到主体都错了。

其次是环境营造。我们讲究亲师生三位一体,三群人共同构建人的教育环境;家庭、学校、社会都是教育的环节。“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境教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最重要的境就是家庭和学校,最重要的人就是父母和老师。从老师的角度,不断将经典的精神内化为个人学养,这一定不是知识,一定不可以用简单的考评,作为家长来讲更要知道率先垂范。

在教学内容上,公共的底色教育,我认为应该用彻底的最纯正的中国思想来武装中国人的头脑。如何形成中国人的思想,那必须要读经,因为你作为中国人首先要有中国人的思想,我们有了底色再去发展才艺、再去学习知识。最简单最高明的方法是直接读经,幼儿园就学传统的蒙学,“孝弟三百千”作为教材;小学就是四书,还可以再适当增加一点,比如诗词、古文;到中学就有了一定的方向,那时就可以按他的兴趣区分了。

顶层设计如何落实

此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一个顶层设计,是站在一个国家的层面提出的,接下来实施要完成几次转化。教育部站在一个具体操作的层面,要将这些东西落实到行动上,意味着目前我们的教育主导思想、我们的教材、我们的师资、教学方法、评估方法都是需要改进的。

我们的国学教育资源非常充沛,传授方法也有,不足的地方集中体现在师资上,缺少既懂教育又懂国学的师资。强国必先强师,如果老师不行,那么国家想搞好教育是很困难的。未来师资的培养有几个方向性问题:

经师还是人师。古代把传授典籍知识的人称为经师,德行学问等各方面可以为人表率的则为人师。经师仅仅教人读经认字,今天我们的老师大都是经师,如果老师对传统文化没有敬意,只是表面地讲一些国学的知识,那岂不是把国学当语言课去教?那肯定不行。必须作为人师,真正能把这些东西激活,还能送到孩子们的心田里去,还能让孩子们默默地懂,慢慢地内在地酝酿,最后再慢慢地将事和理做到内外融合。在国学普及的初期,会出现从经师到人师的一个过渡。如果前期不能做到人师,但是给学生埋下国学的种子,对未来也是好的。

为人师表。比如古代那些先生,对于学生来讲那是生命的典范,他们人格高尚,学养深厚,既有智慧也很有耐心,也讲方法,但同时他的道德学问令学生佩服,学生愿意追随老师。所以,如果我们要学,就要学生命气象,道德修养。

具有大历史观。师资的培养除了我们刚才讲到国学老师要有基于经学最基本的生命营养或者生命的底色,当然还要通历史,尤其是历史观的构建,比如我强调的是中国通史,而不是我们现在历史知识与概论之类,历史里面有人物以及人物的精神生命,这个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整体价值,靠一群人物,从孔孟老庄到现在新中国,它有一批又一批的人物。要有一个大的历史观。

传统教育要修身。儒家办教育最重要以修身为本,同时也要讲心性功夫的修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中国教育志在培养圣贤,所以中国人向来重视道统、注重师承。道统是让我们能够通过教育成为一个终身求道的人,师承使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树立以人物为典范的教育传统;而修身贯彻教育全过程,是一个人终身要修持的。

构建师资培养的课程。包括基本的教材,基本的课时,如何评估,最后怎么鉴定他们合格,这个可以从国家层面或者培养未来更高水平的教育者着眼进行。我们用整个教育战略设计的核心——大的教育观来统筹教育战略的设计,下面才是内容、方式、方法甚至到专业学科等等,这是一个体系。

教育多元化和差异化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讲话提到多元,也就是教育背景多元,教育途径多元,评估方式多元。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更应该体现出多元化、差异化和针对性,如教育体制内外应有更便利的衔接与融合。国家应支持并承认多种学习途径、学习背景和教育经历,尊重体制内外的差异化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彻底解决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流弊。

我认为学分制就是很好的尝试,一切的学科都可以社会化,就像高校自考一样。教育是为了成就人,不是非把你考倒,把你考得望而生畏。

这次教改是英语放开,那以后语文可不可以放开?我们很期待放开,以后考试应该社会化,社会化就是相当于你学分都学完了,你准备报考哪个学校、哪个学校再专门组织面试加适当的笔试,然后决定录取与否。

学分制度在未来会继续扩大。目前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一种法律性的,但是初中以上不是义务教育,是带有自主型的,这个完全可以实行学分制,根据每个人的需要,照顾到每个人的兴趣,每个人的发展阶段,甚至照顾到每个人的经济能力。

总之,相信未来,我们将建立起对中国固有传统的信心,基于再认识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