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事业之我观

 

经典教育事业之我观

    夫言一国之兴衰,非独为政治经济之谓,亦必有文化为之参赞也。盖国有国体,亦须有精神。国力盛,则国体强;文化盛,则精神强,二者不可偏废也。国统几千年,盛世者远如唐虞三代,近如汉唐康乾,莫不文治武功俱隆。今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力蒸蒸日上,中天之势指日可待。然则文化之兴不如国力者远甚,而文化之根本在于经典文化。当此大治之世,我辈致身于经典文化复兴之伟业,以期赤壁东风之起,不亦大乐乎?

    一时之文化必有一时之局限性。一如政体,文化亦需发展,以至革命。中国文化于今有四大革命①:一曰“秦始皇之‘焚书坑儒’”,一曰“汉武帝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曰“五四之‘新文化运动’”,一曰“毛泽东之‘文化大革命’”。观此四者,发人深省者多矣。

    一则四者皆为统治者之革命也,想我知识分子之如政治之婢女,达乎千年而不改,岂不悲乎?其二,但凡革命必有新旧之替,然新旧之别贵乎本质,其如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是以旧为新也,是以终代之以武帝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后儒学大盛。然则文化为政治利用,终归于文化专制,专制则必遭革命。故有五四运动。然五四革命之理性不足,又致乎矫枉过正。中华数千年之传统文化概遭贬斥,斯过甚矣。至于文革,则实为文化革命幌子下之一政治风暴,不足议也。由此可知,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至于五四则近乎断矣。

    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无非有二,一曰“学得权与术,货与帝王家”,一曰“远离权与术,采菊东篱下” ②。然则世界之大,岂无我辈第三条出路也?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也者,其斯之谓与?

    有山必有路。中国知识分子欲求他出,当期之于自身地位之改变,自身地位之改变又当期之于政体之改变。欲求政体之改变,最佳莫过于开启民智,启民在教育。其媒介最佳者莫过于经典,其形式最佳者莫过于书院。

    且观古今书院之为。

    书院起于唐末,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其沿革节略如下:

时期

发展沿革

唐末

战乱不断,官学废弛,鸿儒受佛教禅林影响,聚徒讲学,书院初兴

北宋初

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不重官学,书院勃兴

宋中期

三次兴学,官学大盛,且重实践理性,理学不兴,书院不彰

南宋

科举腐败,官学形同虚设,且朱熹等人办学成功,书院大盛

对书院既保护又控制,官学趋势明显

明初

统治者重视科举取士,官学兴极一时,书院备受冷落

明中期

官学空疏,科举腐化,书院复苏。嘉靖后达到极盛。

明末

书院特质复归,政治色彩浓厚,四次遭毁禁,书院沉沦

清初

对书院严加限制,禁而不绝。书院官学化达极致,自主性、独立性尽失

清末

社会大动荡,书院被迫改制,归入学校教育洪流

 

    其建制大约如下:

项目

规制

负责人

元前为公推,品学兼优之大师,元后为政府任命

管理人员

专职管理人员极少,学生参与管理

经费来源

捐置田产,现金生息,政府拨款。

待遇

依职定薪,等级鲜明

招生对象

贡生、监生、童生、秀才

讲学方式

自学为主,讲会、文会、塾讲并行

考试

官课、斋课、大课、小课,据此甄别给赏
休假 年假40天,无暑假

 

     古今书院操办成功者甚多,特取典型者一二,比较如下:

 

白鹿洞书院

东林书院

漳南书院

著名负责人

朱熹 顾宪成  高攀龙 颜元

教育宗旨

内圣 内圣 内圣外王

教育内容

理学 理学为主,兼顾其他 实学

教育原则

博约结合 博约结合 浮文是戒,实行是崇

教育形式

古典书院 古典书院 古典书院

 

 

复性书院

新亚书院

教育宗旨

明明德 人文主义

教育内容

儒学 中西文化

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 先通识再专识

教育形式

古典书院 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

 

    观以上诸表,可知古今书院之特质如下:

    其一,其性质非官非私,介乎两者之间;

    其二,官学盛则书院必败。盖官学之为名利,书院之为思想,名利之于世俗社会必胜思想学术;

    其三,学术自由,体制自由;

    其四,大师主学,以人格魅力感召宣化;

    其五,有教无类;

    其六,注重学术交流,兼容并包;

    其七,注重人格培养,先做人,再做事;

    其八,注重通识教育;

    其九,注重启发式,精简式,导引式教育;

    其十,德行与学问并重,做事与治学结合。

    观往思今,我辈欲为书院之大业,当须如下:

    其一,要有包容一切之思想。正所谓“大学之大,在于胸怀之大,因学而大,因大而学,是谓大学矣”。

    其二,要有灵活宽泛之体制。须知“为是不为,不为是为,夫惟不为,天下莫足与为”。

    其三,要有品学兼优之大师主学。盖“大学之大,在于师之大也”。

    其四,要有经史和参,内圣外王之理念。盖修齐治平,亦我儒者之本命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当此世界,中国经典文化之复兴,岂非我辈必兴之义与?!

                                             

                                                  靖宇和光零七岁末写于烟台海滨

 

注:此文为笔者随感应景之作。笔者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文中表格部分有引用其他“大家”的 资料数据,均凭记忆述其要旨,故未详细注明,不成体例,仅供参考,望各位博友多加评点  。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