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礼,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荀子把“礼”最核心的内容归结为“天地”“先祖”“君师”三项,释奠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中国历来重视礼仪对民众的教化与训导作用。作为祭祀先圣先师的大型礼仪,释奠礼对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释奠礼最初祭祀的对象很多,周代有先圣、先师、先老等,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自汉代起,释奠几乎就成了祭奠孔子的专名。 因此后世释奠礼的对象固定为孔子、孔门弟子及其历代有重大成就的儒门圣贤和学者。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最初释奠礼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
参加释奠礼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后来,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但“家祭”仍照常进行。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
释奠礼是国家最高等级的礼仪,也是最广泛的公共祭祀。各地的孔庙和学校均可以举行释奠礼。由于释奠礼是公祀,祭祀规模较大,所以,礼仪程序中,须有通赞唱引,方能组织和协调众多参祭者的施礼行为。
在中国祭奠孔子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陈列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琴、车、书等,并按岁时祭祀。开祭祀孔子之先河。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专主孔子祀事。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释奠孔子用乐奏登歌,此为释奠孔子用乐之始。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子学中立孔子庙和周公庙,亲往释奠。至此以后这项祭祀活动就多由皇帝和皇太子亲自祭奠了。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亲谒孔子庙,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诏祭孔子庙,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孔子庙经史,又赐太宗御制御书一百五十卷藏于庙中书楼。二年春二月,诏立孔子庙学舍。
从元到清,孔庙神灵的设置,都基本沿袭宋朝确定的格局。明初,朱元璋尊孔循礼,规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个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清代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庙内有大成殿,专门用来每年举行祀孔大典。文庙中还有启圣祠,燎炉、瘗坎、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等设施。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上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跪九拜大礼,俨然与天、地、社稷和太庙的规格平起平坐。
四海书院编辑部
2015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