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文化的再思考

从粤至此一旬有余,所经历者,丰。由是,余之感言,甚深。

说起来是笑谈,然而确实从一开始接触,到了解,到再思考,再到最终的决定过来,期间花费者,整整一月时间。

    思考着,从一种生活,行走到另外的一种生活。

    一开始了解到这里是教习儒家经典,这样的东西,是我所好,本也待纵一生有限末机以穷究之。然而,忽于秋叶初黄之际,相逢之,于是,面朝南海,对伶仃洋做最后的一瞥,我匆匆北上,进驻此间书院。

    一开始听闻有数百万人正在接受这样的教育,我心中不由得一惊,真的有这么多人么?这样的教育真的已经开展得这么好了么?因为按照我的想法,其实我是有致力于此道的心力的,不过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以为以后事业有成之后来做的事情,变成了我的事业。

    于是,匆匆投入其间,观察、寻找。不停地行走、观望。

听了几遍王财贵老师的讲课——当然,是录像,不是现场了,使得我对于整个事业的信心,逐渐地建立了起来。以前以为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在行尝试之路的想法逐渐改变了,现在觉得,这个理论,与很早以前自己的潜意识发现相一致的,其实,是已经很牢固可以付诸实践也确实可以取得成效的。这样的一群人,以后观之,其实可以称之为“先驱”。

    纵观整个经典诵读理论,其实主要是建立在现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即,引用书上的说法,是这样的:

“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1-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6岁进展更为迅速,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达到一生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20岁以后,心境若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0岁开始酝酿,1-13岁总是缓慢上升,13岁以后有长足的进步,18岁以后渐渐成熟,因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

    所以,我们诵读经典,1-13岁,是为最佳。而且在王老师的讲座里面,也提到了相当多的例子,都是成之于13岁以前,或者说,都是以13岁以前之所学,而一生受用无穷,所以为大家。无论马寅初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或者辜鸿铭胡适之周树人乃至于杨振宁李政道,无一不是少学者精而丰,或者,想来,我所熟知的高斯欧拉华罗庚之流,或许也是如此。

    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甚众,真正有品之“大家”,几乎都已高龄,可以数得上来的能够背诵四书五经24史者,寡。或如当初可以像钱钟书那般可以把看过的书都倒背如流者,试问当今天下谁能为之哉?故而,于今浮华时代,单就此说,读经,亦为正社会风气之手段也。不过,此可推广为成人读经尔耳。此处偏了,暂且打住。

    中国古时读经,与现在读经,其意义相去甚远。然而效果可见一般。

    古时读经,第一为衣食无忧;第二为求取功名利禄;第三可为抱得美人归。

    现代读经则不同,其目的在于导养正性,厚积薄发。衣食无忧功名利禄与和谐家庭要不要,当然是要,不过,那个是后话。当代读经,依据现代心理学原理,目的为培养有涵养有真实的人才,为了开发人类大脑中为开发的那97%,而非其他。

    梁启超于百年之前1900,有《少年中国说》之一文,于今观之,虽文旧而意新也!

    摘录其精华于此间,与诸君共勉之。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但愿我们的事业,如少年之中国,能够培养出新一代中国之少年,将中国之气象,带入新新之少年时代!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