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孔子书院十年回顾之师长寄语(十四):专访方朝晖教授(一)

专访方朝晖教授(一):读经教育也要遵循教育学和人性发展规律

编者按:2016年是四海孔子书院成立十周年。十年来书院建设渐有体系,无论是课程构建、师资培养,还是国家课题的承接、体制内外融合的实验,以及两岸交流、国际传播都有积极探索。近日四海鳌山研究院及鳌山文教园区的规划又为未来的十年打下了基础。回望近20年来四海的读经推广和教学实践,幸获众多海内外师友的参与和支持,为此四海传播中心正在筹拍一部纪录片,纪录20年来各界师长对书院的帮助。已经陆续刊发安乐哲教授、王殿卿教授、牟钟鉴教授、卓新平教授、张祥龙教授、林安梧教授、姚新中教授、罗肖群忠教授、胡钰教授等学者的专访,并将继续刊发大卫·巴拓识博士、辜正坤教授、刘悦笛研究员等诸位学者的专访。本期专访为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

f1

方朝晖教授,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领域为中国思想史。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国家信息中心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及安徽大学客座研究员等。多年热心国学的传播,开设中国思想史、儒家经典导读、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等方面课程,并担任清华大学学生社团西麓学社及国学社指导老师。已经出版的主要学术论著有《儒家修身九讲》、《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三纲”与秩序重建》、《为“三纲”正名》、《重建价值主体——卡尔·雅斯贝斯对近现代西方自由观的扬弃》、《春秋左传人物谱》(全二册)、《“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学统的迷失与再造:儒学与当代中国学统研究》、《思辨之神:西方哲学思潮选讲》等。

访谈目录:

          (一)读经教育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二)正视自己,走出两个极端,总结前人经验教训,把经典发扬光大

          (三)经典教育要能够追寻文化的本源,重现传统的魅力

          (四)民间与体制要形成优势互补,鼓励民间办学,促进办学形式多样化

          (五)重拾宋明书院办学传统,走出百年迷雾,结合现代向前推进

          (六)从书院到大学,探索书院发展新模式

          (七)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对话,要有气度和胸怀,要有全球眼光,以天下为己任

 

(一)读经教育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四海传播:方教授您好,非常荣幸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发现您对儒学教育尤其是读经教育的发展也非常关注,还撰写了许多相关的文章。您觉得现在的游离于体制外的以教授儒学为主的书院该如何处理与体制内的教育的关系?怎么去与体制内的教育融合互补?或者说怎么才能既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又能与现代学科融会贯通?

方朝晖教授:关于儒学教育现状该如何判断的问题以及儒学教育的未来该如何发展的问题,的确是现在儒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实,我对读经教育也没有太多的亲身实践,这方面的调研也比较少,仅仅是通过媒体、网络、新闻看到了一些情况。我个人认为啊,关于读经教育,中国人过去摸索了几千年,历代的大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讲了很多,包括从孔子到近代以来,众多的先贤和学者。严格说,我们只要能够把古人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学习好,是不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读经教育模式的。当然,我们今天的环境跟过去有很大区别。今天是一个信息非常发达,知识极度丰富的时代,这决定了孩子们不可能只读古代的经典,还必须要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乃至于文化思想。我们的视野在今天大大的丰富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至少从两方面读古代的读经教育,是有挑战的。如果把古代的经典过于神圣化,机械盲目的去背诵,这种教育方法对现在的孩子来讲,是很难接受的。孩子们从小在家里和社会上所接触的东西和价值观念决定他们不可能再被这种教育方法所束缚。

f2

纯读经的这种机械的教育方法,本质上来讲也是违反人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我一直讲,那种在古代机械的让大家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只是在一种文化比价落后,读书人特别少,能够解经的私塾先生特别少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不太负责任的教育。事实上,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老师没有太多的学问,因此他只能让学生背诵。诚然,这种机械的背诵教育也培养了不少人,那些悟性比较好,天子比较聪明的孩子长大了以后,慢慢的可能就会体会到经典的意思。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不能够忽略一个人在孩子时期的理解力。我就发现很多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其审美、理解和感知能力就已经非常强了。作为小孩,很多问题他们是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的,他们对许多事物的审美,他们是有非常鲜明的追求的。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一个成功的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挖掘b被教育者的理解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成效。读经和学习数理化史地生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多读多背的确是有好处的,但也要考虑孩子的理解力。所以,我就根据读经教育提出了三个原则,即人性原则、阶段原则、全面原则。现在这个社会,信息极其发达,我们不要想当然的认为一个人读了经就可以很自然的适应社会。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想法。我听说一些读经的倡导者,甚至公开的宣称,某某孩子把论语读了几百遍以后,就出现了什么神奇的效果,我觉得应该问问他自己是不是读了几百遍。这种宣讲是一种夸大的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只是为自己的教育模式制造一种神奇的光环,这是一种宣传广告式的话语,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大学者说过这样的话。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成功的大学者都没有说过那样的话,难道这些人就突然发现这么一个真理了?这样的话那就真的怪了,很明显这是不符合教育的规律的,把自己神话了。

f3

所以我想,应当明确,古代经典的智慧,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更好地让我们适应这个社会。我们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现代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教育上完全可以和经典相辅相成,并驾齐驱,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矛盾。我原来就是学习理工科的,我在初中高中,理工科是最好的,但同时我也热爱传统文化,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冲突,只是在时间的分配上,在读书的方法或方式上有所区别。也就是说,学习传统文化上的方法和学习数理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说,学习数理化,学习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就和学习传统文化相互矛盾的。诚然,它们在思维方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恰恰是由于这个思维方式的差异,构成鲜明的对照,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的价值。我小时候也没有怎么学习传统文化,有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之后,再回过头来学习传统文化,在一种对比当中反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可磨灭的价值。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被强烈灌输传统文化,其他所有的知识都被阻隔在外,这个问题就非常大了,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从小到大只学一种东西,知识结构非常的单一,孩子的思维方式就会僵化,对自身乃至自己的文化的优点缺点反而认识不足。就像我们中国人,到了国外,才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伟大。我们到了国外尤其是到了东南亚这些地区,你就会看到中国文化的遗迹的作用,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我们到欧美国家去,欧美国家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的关系,家庭结构,婚姻模式,上下级的关系,这些与中国的差别非常大。有了对比以后,你反而会更深刻的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对比,你才发现中国的那一套生活方法对你来说更亲切,让你感到更有意义,让你更加热爱中国文化。因此,往往是在这种差异中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了自己。我们不必担心孩子们学习非国学类的知识和文化会有什么不好,相反要让孩子有一个全面的发展。比如说,孔子教育学生,就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并不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朱熹也在《大学章句注》里边讲十三岁以下的孩子主要是学习洒扫应对,礼节规矩,也没有主张让孩子只读经死记硬背。无论是朱熹还是孔子,他们的教育方法,都会考虑孩子的年龄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当考虑给孩子不同学习内容和读书方法。孩子的学习内容是要有所区别有所选择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并且健康发展,也就说要全面发展。

f4

同样,今天我们让孩子学习数理化史地生,与六艺没有区别,因为孔子时代没有数理化史地生这些科目,而学习六艺其实也是跟这些一样的。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他也肯定会主张孩子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从孔子给学生开出来的科目就可以看出来,他是要追求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论语》里边讲的所谓“四科”,即文学、德行、政事、言语。这也是各种不同的科目,其实也是因材施教。

所以,我们对国学教育应当有比较科学的认识,要从教育学、教育规律的角度来认识它。我个人觉得,如果一个教育方法好的话,一个还学习了国学能够更好地融入了这个社会,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并且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道,树立自己做人的法则,确立自己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这个教育就是合理的。假如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朝着这个方向引导孩子,而是人为捏造出一种神话般的奇迹,学习了国学就能有什么神奇的效果,这就非常极端和偏激了。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也不符合人性的,是违反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法则的。

f5

我认为教育学,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永恒的学问。教育永远是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的过程。而现在有许多民间的国学教育机构和一些教育人员在教育理论上根本有什么研究,他们甚至也想不去认真的学习研究教育的规律和教育原理。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心理,仅仅是通过把自己想要教给孩子的东西夸大得神乎其神,通过对孩子家长大肆忽悠来达成其办教育的目的。比如他们极端夸张地宣传纯读经几年后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成为不得了的大才什么的。他们整天就是宣讲这些神话般的东西,就是一种偷懒行为,不愿意踏踏实实去研究探索教育的规律,好好摸索人性法则,通过学习改进自己。简单说,这就是一种工厂流水线的方式,一种非常机械的程序,老师不用有任何教育技术,只要告诫孩子每天背多少,背完了就可以如何如何。如果是这样一种方法,那任何人都可以教国学了,根本不需要大学者来教育了,也不需要学者们对教育学进行研究了,人人都可以教了,或者说只要有播放机就可以了。这是很荒唐的嘛。

 

(二)正视自己,走出两个极端,总结前人经验教训,把经典发扬光大

四海传播:我觉得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用马克思哲学的角度来说,叫做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事物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不断进步的过程。之所以社会上会产生这种死记硬背式的读经教育,是对前一段教育的一种否定,一种革命,一种反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革命和反动?似乎是过去以西学为主的教育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说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少年犯罪事件,忽略德行的培养。导致现在的家长何老师意识到,如果纯粹的从科学技术的领域来教育学生,忽略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技术机器一样,很容易就丧失人性。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似乎是说一个人首先得懂得一定的行为规范,然后下去学习技术类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太多知识,却没人性道德去约束,这个知识反而会成为危险因素。我觉得这应该是国内读经教育的初衷,但这种初衷最后发展偏差了,变成一种读经包办一切,读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国学教育应该是中和一下两种极端,形成德才兼备的教育。

方朝晖教授:你说的很对,这确实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现象,否定之否定,就像黑格尔的辩证法。实际上最终还是要由反走向和。现在这个阶段应该是要走向和了。读经教育的确到了一个重新规范的时间了,应该重新反思重新启蒙了。各地的读经教育十来年的摸索呈现出了许多问题,他们已经打下了一个基础,我们今天需要进行思考与总结。过去有很多资源都可以有助于我们把读经这个问题搞清楚。第一条就是古人是怎么教孩子的。古人的教育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极端那么机械的。第二条就是现在的教育学理论是怎么样的。我觉得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非常成熟的说法了,起码一条是教育应当遵守人性发展规律的。教育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当然不是随便什么样的教育都可以得到认可的。教育也不是你随便夸大就成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我们应当充分吸纳现代教育学理论和思想,以及教育实践提供的经验教训。把这两条结合起来,读经教育仍然还是需要亲身实践,总结实践经验,丰富教育学理论。

f6

最近十年来,读经教育出现的偏差,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有时候我也说,我们不要过于苛求前人,他们也是开拓者,我们不能一棍子打倒。如果没有他们的开拓,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进步和提高。所以,总结和批评的目的不是要打到谁指责谁归咎谁。我们也不是对前人的全盘否定,这对过去十年来的读经教育的实践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因此说,有一些学者和教育研究者否定王财贵的读经运动的行为就有点过了。网上媒体和一些报纸对读经运动的批判很激烈,有的话甚至很难听。有的仅仅是反对王财贵的纯读经模式,有一些人则是对经典比较有隔膜,他们没有读过经典,完全是一种为反对传统而反对读经。所以我们这些学者批评读经教育跟一般的网络媒体打击读经教育是不一样的,大家是要把这两者做一个区分的。这种情况也导致我们说话必须加以谨慎,我有时候明明是说的很全面客观中肯的,结果经过转发传播就变成极端言论了。他们只是想进行批评与否定,所以会加上一些很激烈花哨的词汇,这就是标题党嘛。我记得有一次我批评读经,文章转发之后标题成了“为什么国学界常出骗子”,还有其他人的标题比如“读经读到尿失禁”。这种题目哗众取宠,本来社会上就有很多人对读经很反感了,这种行为更加重了他们的反感。像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八零后九零后,包括现在的在校学生,真正读经的还是少数。他么本来就对读经陌生和不理解,再加上着一些很松人听闻的新闻,这就让他们更加对经典排斥了。所以这种很激烈的否定的行为不仅不利于读经教育进步,反而也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但是我们觉得我们不把社会批评,只要我们做的是一个好的事情,我们只是想把读经教育引导到好的轨道上去。我们的队伍也是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孩子从中受益。他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十岁二十岁成人成家,他们就会接过今天我们的接力棒继续把经典发扬光大。

所以,我们还是要充满自信的。我们还是要反省我们自己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读经教育的规律,找到了正确的读经教育的方法。所以我也不赞同有些人对读经界的激烈批判,也不赞同有些人唯恐别人批评,把自己遮盖的严严实实的。事实上,你越是遮的严严实实,别人越是对你不信任,造成人为的关系紧张,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这种做法本身也是不够自信的表现。如果你很自信你怎么会害怕别人批评呢。

 

(三)经典教育要能够追寻文化的本源,重现传统的魅力

四海传播:方教授,以前您也到四海孔子书院做过一些讲座,开过一些课。不知道您是否了解我们四海孔子书院的读经教育。简单的给您介绍一下,四海的读经教育一开始也是来源于王财贵博士的读经理念,只不过冯哲院长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尽量避免读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现在四海孔子书院的课程相比以前很完备了,读经课知识许多科目中的一科,由于我们对高年级学生要一定程度上进行讲解,所学古典也不仅限于儒家经典,所以读经科改为经籍科。出读经课之外,还有音乐课、体育课、数学课、科学课、英语课、历史课、修身课、农耕课、书法课、美术课、国文课、乐教实验班等,与体制内教育有很大的重合性,体制内小孩子所学知识在这里大部分都有,不一样的是这里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比如我们这里的经籍课很注重对句读、字形字源、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教育,让孩子通过一种音韵和形象来认识汉字,认识古典文化。

f7

方朝晖教授:你们这种经籍教育方法很好,是符合汉字发展的规律的。教汉字一定要从古文字学的角度,从汉字的起源来教授汉字汉语,这是非常符合汉字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现在的拼音化方案只是有利于拼读和记忆,有助于全国范围内统一汉字发音,但是缺乏对汉字的本源性理解。

四海传播:是的,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孩子发音很好,甚至大人,发音没问题,却不会写字了。

方朝晖教授:由于电脑的普及,这个问题确实也是很大,之前已经普及汉语拼音方案了,电脑的普及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拼音的依赖和对汉字字形字源的忽略。现在用五笔的已经很少了,我还在用。大家觉得拼音比较方便,交流起来比较快,所以都用拼音了。

f8

四海传播:其实问题也出现了,我们输入古文会变得很难,拼音输入法对现代的语法、词汇有记忆,词汇量存储虽然很大,而对古文则缺乏类似功能。尤其是我们在码一些陌生字、生僻字或者考据相关的汉字的时候,拼音输入法就比较困难了。这导致拼音只适合现代白话,对文言文则失去了魅力。

方朝晖教授:对的。其实呢,初学汉字,从字形的角度入手是非常重要的。汉字是怎么来的?我们要理解汉字本来的意思然后逐渐丰富引申义。单单用拼音学让孩子会读一个汉字就结束了,这是很要命的,这是表音文字的学法,不是汉字的学法。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学校语文教育用文字字形字源来解剖来让大家理解汉字,理解传统文化的非常少。在正规的体制内教育体系里面几乎是没有的。所以,我感觉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以及外语教育是很失败的。失败在什么地方?就是过分的强调死记硬背。包括外语教育把我们的孩子学到恶心的地步,茫无目的的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其实外语教育也同样是可以理解的。西方语言是拉丁语,你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和语法规律,理解起来是很容易的。但我们从小是没有这种教育的,以至于大部分学外语的孩子的积极性都被消耗光了。学生再去学习其他一门外语就没有兴趣了。我在国外发现人家的中学就不单单是一门外语,甚至是三四门外语。而且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到了四五年还不能用,甚至学了十几年后到了国外都不敢跟人说话。一些留学生不敢去听学者的报告,一些英文的文献资料无法正常的使用和掌握。总体上,我国外语教育的失败和语文教育的失败是一样的。还是那句话,过分强调死记硬背,不能够从文字本身活生生的规律教授文字,不能把文字当成一种生活,一种文化的一部分来教育。如此培养人才就很难了。

f9

(更多文章请关注书院公众号:sihaishuyuan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