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孔子书院十年回顾之师长寄语(十四):专访方朝晖教授(三)

专访方朝晖教授(三):从书院到大学,探索书院发展新模式

访谈目录:

          (一)读经教育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二)正视自己,走出两个极端,总结前人经验教训,把经典发扬光大

          (三)经典教育要能够追寻文化的本源,重现传统的魅力

          (四)民间与体制要形成优势互补,鼓励民间办学,促进办学形式多样化

          (五)重拾宋明书院办学传统,走出百年迷雾,结合现代向前推进

          (六)从书院到大学,探索书院发展新模式

          (七)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对话,要有气度和胸怀,要有全球眼光,以天下为己任

 

(接上篇):

(六)从书院到大学,探索书院发展新模式

四海传播:那么,现在的书院是不是应该想这些问题了?而不是隐居在山林之间不问世事?

方朝晖教授:必须要去想的。你要想让你的学生在你的书院里边得到健康的发展,你必须要能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否则你就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就会被淘汰。所以我想,我们一方面要从宋明时代的书院的特点中吸取一些好的东西,另一方面还要从这个新时代中吸取新的东西,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回答人们新的问题,从而总结出一套好的书院发展的模式。将来的书院肯定是要立体化的,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到大学,都应当包括的,这才是合理的。

fa

书院将来也要向大学教育探索,今天的大学在体制内,其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骂声不绝,我们生活在体制内,深有感触的。所以,大学教育这一块,也需要有一部分用书院教育来代替或者补充,只是这个领域还没有书院提上发展日程,没有发展起来。

四海传播:说到大学,现在书院也面里一个问题,我觉得也是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就是书院的孩子在完成学业之后的出路问题。这个问题,书院也在思考。前一段时间,书院有几个学生绕过高考,通过自考和自主招生进入到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国学教育专业学习,但是这个肯定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国家统招。学校也在思考学生如何能够很好地进入到大学进一步深造,也在探索书院与大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方朝晖教授:这个问题也是很紧迫的。如果说中国的民办大学乃至于公立大学能够与民间的书院有一个衔接,当然是最好的。但是,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全,那就对民间私立书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也是中国转轨时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特定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大陆比较凸显,在台湾就比较少了。他们有许多大学,像中国文化大学,是私立的,在招生上就比较灵活,不受教育部政策的要求和限制,怎么招生教育部无权干涉的。外边的人也认这个中国文化大学的牌子,也就是说,它的文凭是合法有效的。

四海传播:这在中国大陆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这是这样,大陆的书院,或者说私立的基础教育办学者就看到希望了。

fb

方朝晖教授:应该说,中国大陆也会向这个方向发展,这也是符合全世界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精神和发展特点的。中国比较特殊,但是这个特殊并不是一个常态。关于这个,我们可以从古代的教育经验中得到启发,比如王阳明、朱熹这样的大学者也都是参加过科举的。中国隋唐以后大部分民间大学者都参加过科举的。也就是说,古人并没有把民间办学与体制内教育对立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对你们四海孔子书院冯院长的思路是非常欣赏的,你们能够在书院比较全面的培养人才,以便适应与大学对接。实际上再往后发展,你们书院的力量会增强的,甚至也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所以你们的模式也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方向。从目前来情况说,也许在与大学的衔接上还要有一段路要走。

四海传播:除了与体制衔接之外,书院也做了一个远景规划,比如要办大学。

方朝晖教授:办大学那就是下一步,现在要紧的是怎么能够跟大学有一个很好的衔接。

 

(七)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对话,要有气度和胸怀,要有全球眼光,以天下为己任

四海传播:关于教育我们的问题我们谈的已经很多而且也很深入了。其实,在书院,我们为了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也经常性的举办一些文化讲座,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和探讨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活动,由于相互之间对文化理解的偏差出现交流不对等的情况。安乐哲教授说,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要少于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美国来华留学和交流的人次也远远少于中国人赴美留学交流的程度。而有的学者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人还没走出西方中心主义,认为西方是文明的中心,其他文明则被边缘化。还有一些学者则更加强调交流的平等性,比如中国人学西学当然要精通英语,西方人研究汉学,也必须精通汉语,外国人来华交流,在语言上起码可以先平等一下。那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偏差,了解不对等,乃至于话语权争夺的问题?

方朝晖教授:安乐哲教授所说的问题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也是由于形势所造。中西文化交流出现的不对称或者不对等的情况,跟历史发展背景是分不开的。几百年来,毕竟西方文明一直是强势文明嘛,我倒不认为一定要去较真,追求绝对平等。西方人不研究和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影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对于东方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如果近代以来不研究不了解西方文化,我们就会失去很对发展机会。所以,不能说,因为有这种不对等,我们就不去学习研究西方文化了。那等于说,我们再给自己找罪受。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首先是,经过一百多年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今天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究竟有所深,实际上问题还非常多的。很多学者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依然停留在非常表面的程度,别看中国有很多留学生到国外,毕竟还是极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在国内的。即使是去了国外,他由于从小不是在国外生长,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还是带着中国眼镜的。

fc

所以,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很多特点和优点还是缺乏真正的了解。而且现在的中国人,由于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成就,导致一种盲目的夜郎自大和自以为是,犯了清朝以来尤其是乾隆以来,所犯的那种对西方文化的蔑视和排斥的态度。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已经付出很沉重的代价了。现在还在犯同样的错误,将来会不会还要付出同样的代价?这个自大的思维是非常不合适今天的形势的。今天,我们应该对西方文化有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西方文化的缺点,可能在中国文化当中没有,我们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就行了。实际上,每个文明体系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我们不能因为西方文化有很多缺点,我们就一棒子打死,就不去学习交流。其次,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人,把所有的眼光都盯在西方文化上了。因为它是强势的文化,从而忽略其他文明的存在。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其实也是在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未来的世界肯定是多元一体,文明共存发展的,在这种多元文明的共存当中,有很多周边的其他文明,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比如说,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都跟你我们距离很近。它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可以说也是很大的,甚至并不亚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像非洲啊,拉丁美洲啊。我刚刚去过拉美,对拉丁美洲文明有了相当深切的了解。如果你仔细研究,你就会发展每一个文明都有很多自己的特点与优点。假如我们要按照儒家理念治国平天下,你就不可能只“平”西方,只把西方拉入你的视野。我们要对整个人类文明以及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自己深刻的了解。

fd

四海孔子书院十年文教展展厅

按照亨廷顿的说法,文明之间存在冲突,但是他对西方文明有非常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他只是预言未来主导人类秩序的是这几大文明之间的碰撞,也就是说,你不要忽略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的差异才是真正主导未来全球秩序和安宁的因素。我们中国人现在一提到亨廷顿,就是批评对象,你亨廷顿主张冲突,我们中国人主张和谐,好像我一下子就境界高于人家了。这是很莫名其妙的。亨廷顿的许多书和文章我都读过,他根本不是这个意思。他对新加坡这种东亚模式是非常欣赏的,反而批评美国是搞人权帝国主义,言辞非常激烈。他只是预言了文明之间的差异将主导未来世界的和平问题。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说法呢?因为,冷战时期是意识形态主导了世界秩序,而现在政治上的意识形态让位于文化或者文明,政治上的意识形态是可以很快变化的,而一个文明体系则是很难变化的,即时变化,其惯性也很大。亨廷顿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很多欧美的学者,包括汤恩比先生,也意识到未来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差异会主导世界秩序。人类文明形成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形成的二十多个不同的文明,汤恩比做了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文明当中,中华文明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西方文明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拉丁美洲文明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他认为在公元755年左右,在唐朝中期的时候,世界上,人类文明的数量,和当代世界差别不大。过了一千多年,过去的一些文明到现实还是这几个。汤恩比和亨廷顿的研究都证明了文明的力量,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学者非常宏阔的视野,对全球不同文化所持有的统筹全局、高屋建瓴的眼光和胸怀。我们中国好像是一提到非洲、阿拉伯的文明,就瞧不上,只瞧得上西方文明。其实我们对西方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隔靴搔痒。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你说的文化交流要畅通的开展的话,就需要我们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和学习更加深入。

fe

时代告诉我们,不能只盯着西方了,我们还要有全球眼光,真正的全球眼光,对人类所有的文明有一个全局的、宏观的、高屋建瓴的胸怀和气度。这才是真正的儒家所说的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否则我们还谈什么天下主义呢。

(更多文章请关注书院公众号:sihaishuyuan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