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活美育场域之构建丨儒家生活美学教育漫谈

r1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后,曾任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与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Comparative Philosophy编委。著作有《生活美学》《分析美学史》《当代艺术理论》《生活中的美学》《艺术终结之后》《视觉美学史》《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无边风月》《世界又平又美》《美学国际》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Brill, 2011)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Scholars, 2014),《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获“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奖。翻译维特根斯坦《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等5部,在《东西方思想杂志》等发表英文论文十余篇,主编“北京大学美学艺术丛书”“美学艺术学译文丛书”“生活美学小丛书”,在中国美术馆等策划多次艺术展。

目录
①儒家美育传承规划②构建书院儒家生活美学之境教场域③美育生活化,生活美学化④向外推广文化新思维,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一、儒家美育传承规划

四海传播:如果以四海孔子书院作为一个案例,要建立既有人为构建的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又具有现代气息的境教氛围,该如何切入和协调呢?
刘悦笛:这个,我觉得是今天很难的一个实践话题了,呵呵。这应该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话题了。如果您这个想法成功了,那就真的可以提供一个范式了,为整个中国大陆的书院树立了一个典范。关于这个话题,我先说一个台湾的例证。台湾现在有很多地方性的“生活美学馆”,这与台湾文化部门提倡“公民美学”是有关的。在那种美学馆里边并不是纯粹的艺术教育。我们通常会认为,到一个美学馆一定要学学艺术啊、绘画啊、书法啊,跟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年大学一样。台湾的美学馆可能涉及插花啊,我们知道,台湾最早的复苏了中国的花道艺术,之前的花道是日本人做的,当然也是中国人传过去的。花道进入日本之后,又折回来了,这就是“生活美学”传统的传承。所以,如果四海孔子书院要做的话,需要先构想一整套的可行的规划。首先要有一个课程的规划。这个课程的规划并不仅仅是传统的技艺型的艺术教育,读读诗经,学学古典乐舞,学学古琴,当然这是比较基础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生活美育”的整体规划。那么首先要在理念上做一个规划,全面的规划,从身体的运动比如射艺,到更高级的乐教比如古琴。每一个学生最擅长的可能不一样,就像孔子的弟子那样才华各异,每一个学生适合做什么也是不一样的,这里就涉及到“因材施教”的问题。我觉得在我们这种美育场域中,他们可以自由挑选,可以采取必修或者选修的方式。比如,诗经是必修课,古琴是必修课,而花道、茶道可以是选修课。这些选修课,我们可以请一些插花师、茶艺师来讲授,把大家引入到这种美的环境,或者某种品味。像饮茶,也是中国的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嘛。r2

书院导师何光荣教授讲座

第二个,我觉得还应该重点培养一批教师,一批不同于以前那种专业化的教师。不是说,老师上岗了只教授水墨画,只教授古琴的这些技术,而是说,老师要激发孩子的审美情趣。别看那些做音乐的,做舞蹈的,他们很专业,但是他们的审美导向实际上是有问题的。这一点就是非常难的了。之前国务院也下发意见,说要配齐学校教育的美育老师。这个难点就难在,它要求老师要有综合素养。现在的美育课基本都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老师去做美育课程的。r3

书院师生合影

 除此之外,在学生方面,还要培养出几批典范。四海孔子书院的学生可能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他们可能在做各种业余的事情,我期待这其中能出现一些很有分量的视觉艺术家、作曲家、作家等。等到我们培养出一批这样的学生之后,我们才能向世人树立榜样。比如哈佛,他们会说我们培养出了美国总统。如果我们书院有各方面的人才,就可以重点去激发和培养。让我们的学生在儒家美学的滋养之下,成为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培养的艺术家。

r4

2017年元旦演出

 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成。总结起来,就是要有规划,紧接着是教育,最后是学生的成长。这些都很难,需要一步步地去探索。四海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书院,仅仅是为了培养儒生,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书院。所以,我期待二十年后在四海受过教育的学生中能够出现一些理想的人才。他们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带着儒家的智慧,走向社会又会发挥怎样的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比如我们现在教授的礼乐文化,将来会在他们的生活当中会怎么显现出来,这也是我们面对未来要及早考虑的问题。

 

二、构建书院儒家生活美学之境教场域
四海传播:书院一直希望构建一个符合儒家生活美学的场域,让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形成自然的境教氛围。四海现在也在朝着这方面努力着。我觉得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比如书法也是一种美学,绘画也是,包括平时的习礼演乐,诗经的诗教等都是儒家美育的范畴。所以书院就希望构建一个场域,提供一套生活美学的形态,让学生能够浸润在里边。或许这样有益于长成具有传统的儒家审美的士君子。
刘悦笛:你说的习礼演乐很好,孔子的一生其实就是“习礼演乐”的一生。就像他带着小孩到舞雩台的情形。现在我们一般人为孔子带着学生去舞雩台旅游去了,最后尽兴而返。我不是很赞同这个说法。依据古《论语》的考证,其实孔子是在“演礼”,他们并不是仅仅带着审美心境去旅游的,而是去做“古礼”的。我们隐隐约约可以透见当时那样像龙一样的队形,以及大家做完礼以后,尽兴而归的情景与情境。我觉得“吾与点也”并不仅仅是表达孔子的审美心境,而更是在呈现一个“美善合一”的习古礼的过程,孔子说“吾与点也”是在表示曾点是习礼之人。当然,这里边也包含审美的成分。后面还有“咏而归”,按照王国维的考证应该是“歌而馈”,是完成习礼而饮食,而不是尽兴而归。虽然现在的说法也有道理,三月三嘛,大家扶老携幼去河边踏青旅游,但我之所以我太不赞同完全把它当做一个纯粹的踏青旅游郊游活动,是因为它不太符合《论语》的本意与古意。r5

水灵榭班级合影

 习礼演乐很重要,礼乐应该是儒家中的核心的东西,但是如何把它从古代复苏到现代,这是一个大问题。我曾在韩国也观摩过他们的几次“秋期释奠”,在成均馆的孔庙,很有意思。现在我们东亚的一些释奠礼复原实践可能也是参考了韩国。当然韩国曾经是学习中国,因为在明代时候韩国的使者朝觐天子学习礼乐制度,回去还会带很多儒家的典籍和规制回去,所以在韩国关于礼乐方面的书籍图册很多。有个说法是韩国保留中国礼乐制度最为传统的,我觉得我们思考如何再把他们保留的那些传统找回来。我们习礼,习什么样的礼?我们演乐,演什么样的乐?单靠记载本身是无法很好地恢复的,比如音乐无法还原,尤其是舞蹈更难。像六小舞能够恢复,也是明人朱载堉的记载才得以实现的,并认定此乃“先人之乐”,但其实也是变了。我觉得这些都非常重要,包括现在恢复古礼、汉服的人,到底谁恢复的是本真的,其实都已经变化了。哪个东西更切近这个时代,也更切近古礼,然后被当代人所接受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现在是一个比较混沌的时代,没有一个真正的标准,没有人能够说出哪个是最正确的。我认为应该需要有几个“创造家”出现,就像周公当年“制礼作乐”一样。其实当时也是在制作嘛,礼乐也是“制作”出来的。这就是创造,根据古礼,重新综合、发展,最后把它固定下来。到孔子时代也是想再回复这个礼乐传统。现在应该说也是这样一个时代,大家都在复苏儒家的传统,复苏礼乐的传统。四海孔子书院这样的书院已经走在了复兴礼乐的道路上,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意义的。r6三、美育生活化,生活美学化

四海传播:四海孔子书院现在在计划构建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这也是国家社科基金的重点课题,书院很想把美育这一块放在里边。透过一个书院的实践,来思考如何恢复传统美学。习近平主席最近还讲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里面也包含了教育自信,这个自信应该是文化的主体性要立于中华文化基础之上,所以,书院思考可以把美育的部分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里边。对此您有什么想法?
刘悦笛:这可以说是整全了。我所强调的,就像刚才说的,不要把美育当做普通的艺术教育来开展,而是做成“生活的教育”。你想,儒家的礼教、乐教都不是体制教育意义上的传统艺术啊。乐教本身也含德含情,而演礼的过程也不是我们认为的艺术,尤其是这里的演礼不能混同为教礼、授礼,我们要把礼教、乐教等放到整个生活中去,把美育生活化,把生活礼乐化。如果仅仅是把古礼古乐拿来作为技艺来教,这就不符合“美善合一”的传统了。r7

书院农耕课

四、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四海传播:您说的很对,就像如今所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应该就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一个态度。尤其是今天,怎么能把儒家的礼乐文化创新性发展,在两岸交流中发挥沟通作用,并且进行国际传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指导。
刘悦笛:对,做传统文化也要国际化,这是很重要的。如今我们对传统文化做国际传播,官方的形式还是通过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进行的。这种带有官方的传播渠道固然很发达,但是通过民间机构进行国际传播恐怕更能让国外接受。有时候人们对国家名义的传播是很排斥的,比如你以国家的名义做演出,你送票别人都不愿意观看。如果他们感兴趣,甚至可以主动买票去看。我觉得民间的传播途径更加自然亲切,因此儒家的国际传播可以自下而上,从民间生长发芽,再到国外生根。r8

国学夏令营合影

 我们不是去“送文化”,我们是去“种文化”。种文化就要“自下而上”嘛,你放进去一颗种子,如果环境适宜,它就可以发芽。而送文化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行把文化送给谁。虽然送的文化不一定不好,问题是很多外国人对这种送文化是有抵触的。另一方面,我们送的文化未必是他们需要的。如今中国文化的全球化推广当中,我觉得民间的推广显得亟待大力拓展,理应为重中之重。

在我们重新制作礼乐的时候,在我们向国外推广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进行创造转化,要与面向我们中国自己的民众有所区别。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还有听觉艺术很多是不经过语言传递的。外国人可以通过欣赏中国的古画、古乐、古典舞等,进而接受中国的更深层的文化。如此,他们自然地会与中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更加亲密的接触。

r9

冯哲院长与安乐哲教授交谈

说到创造性转化,在涉及国际化的过程中,这个也很重要。就是我们在种文化的时候也要考虑适宜的对象的问题。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调适?当然,事先的宣传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四海孔子书院面向海外做的宣传片我觉得很好,央视的宣传片选择四海作为案例,也是对你们的一种积极的肯定。宣传之后,外在的转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做国际传播,那么任务就重了,这就要求四海要多培养能够沟通中西的人才。

r10

 (更多文章请关注书院公众号:sihaishuyuan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