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周三晚间,四海孔子书院导师、三一人文经典进修学校杨庆亮老师在西山百合素食二楼为四海孔子书院的学生家长开讲《中西人文经典·抱一以为天下式求知与超越》课程。本文将对杨老师的讲授内容作一梗概式和笔记式的介绍……
现象界与超越界
大家小时候都读过一套书——《十万个为什么》吧,这套书探求了各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孩子们也因知识而成长。
关于事物的“原因”,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等人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超越界。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是因为现象界分享了部分超越界的内涵,所以人们才可以对其定义。
比如说,小红是个美丽的小姑娘,那么小红是现象界的人,而“美”是超越界中的本质,作为现象界中的小红,分享了超越界中的“美”,我们才可说小红是美的。
再者,现象界中的事物是个偶然,比如小红。而超越界中的美是本质上的事情,是必然的。
运动的四因
人为什么会动?在古希腊哲学中,认为运动是事物为了实现其本质而设立的。又把运动的原因分为四种:形成因、目的因、动力因和物质因。放到人身上来说,前三者即是理性,后者是身体。人们为了追求超越,理性部分就吸引着身体而逐渐趋向于完美……
这种理论也进入了西方宗教的神学范畴。在神学中,人们认为有一个完美的“神”,他本身不动。但因为他的完美,所以吸引着万物向着他而动。这就是神学中所谓的“不动而动”。
而在中国哲学中,理性等同于概念,概念等同于分别,而分别又会导致爱憎,有了爱憎就有所痛苦。那么问题来了,有理性、有分别还不打紧(而且人也做不到无理性无分别),但有了爱憎就会有麻烦,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方式:只有分别而无爱憎?
比如一家人,爸爸妈妈有两个孩子,当妈妈说:“老大很聪明”时,老二就晕掉了。可实际上,妈妈并未提老二,只是言下之意似乎更喜欢老大。这问题很棘手,即使妈妈说“你们都是妈妈最好的孩子”,也不太容易取信于子女。那么怎么办呢,我们可否将这个问题引入“有分别无爱憎”的方式中去?
答案是心的宽广。大地允许万物的存在,任万物自生自长,我们的心也应像大地一样宽广,那时候我们就可以对孩子们说:“妈妈是有分别的,知道每个孩子的不同,但妈妈的心能够容得下每个孩子,大家在妈妈这里都有位置”。如此,则是天地之心。《庄子》中说:“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彼是”的说法就默认了分别的存在,有“彼”就有“此”,有“是”就有“非”。但“莫得其偶”就无爱憎了,爱与憎是一对对应关系。能如此,则可以像打开一扇门一样得到道的枢纽,进入大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