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孔子书院院训“诚敬谦和”
在书院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又逢9·28祭孔之际,如何从内心深处体察夫子之道和礼乐之教显得尤为重要。书院特从诚敬谦和的四字院训入手,与师生重温其内涵,努力将此转化为书院生活与个人修身的主轴。
丁酉学年四海孔子书院开耕礼
我们的院训“诚敬谦和”非常真切地表达了儒学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生命中一种上进的方向。所以今天我们以这四个字为中心,谈一谈我所体会的儒学。
我们都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不应任凭我们的人生走向无法引导的地方,所以人生需要我们全力去了解。我想问大家,你们觉得人生是可以掌握的吗?所谓可以掌握,就是我想它变成什么样子,经过我一番经营之后,果然变成那个样子。
薛英老师:随着年龄的慢慢增加,我越来越感受到对人生有所把握。注意,是把握而不是掌握。年轻之时,我很迷惑,确实不知道如何把握人生。后来,这种把握来自于越来越明确自己生命的方向,知道依何而行。所以对很多的事情,内心比较笃定,不再是患得患失、诚惶诚恐的态度。
师生和乐美好
杨庆亮老师:“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转换到现代语境,夫子大概是说,如果能得到富贵,哪怕当司机也很愿意。这表示钱是难以掌握的。可掌握的不是富贵,而是另外一条路,是什么呢?是道,再具体一点,是自己。那么诸位觉得自己的哪里可以掌握?
老师们回答:爱好、态度和诚意……
杨庆亮老师:夫子说可以掌握其实是说你可以变成一种人,正所谓“求仁得仁”,这种人只要你想求得,就可以得到。
那我们又要继续追问:今天当个仁人又如何呢?我吃不饱,当个有德之人,岂不孤芳自赏?我带着孩子吃不饱,也没有余钱去读书,那我有德行又如何?
可是我要说,你今天有德行了,就不只受人尊敬,还可以得到大利。儒家有“义利之辨”,看起来儒家似乎不讲利益、不讲金钱。但孟夫子另一层意思是不讲富而可求的小利,而是大利。各位试想,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不是应该说话算数?假如你当老师,你的话学生不听,这是不是令人困扰?但夫子告诉我们,只要你有德行,你讲的话,别人必然会听。假如你是个实业家或者生意人,是不是愿意找诚实的人进货?在这个世间,人格是最大的资产。
华盛顿纪念碑
各位只要看华盛顿的传记,他的爸爸从小就培养他的诚实。樱桃树故事发生之后,华盛顿的爸爸问他一句:“你很诚实,这很好,可是你为什么要诚实?”华盛顿说:“我不知道什么叫不诚实。”也就是说,人本来就应该诚实。所以华盛顿的话,全美国的人都信服。他在当总统的期间,买任何东西,哪怕是个巧克力糖,也要将发票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随身携带,同时他的仆人会带着账本。对此,他说:“全国的人都有权利向我查账,所以我必须要诚实。”所以他得到了大利益。大家相信吗,做一个诚实的人,对自己最有好处。我所说的好处不是理想层面的心安理得,而是现实利益方面。
八段锦
杨庆亮老师回答:就算所有的国君都不听,那有损于夫子的盛德于分毫吗?没有,他的人格仍旧完美,没有减弱丝毫。
真正有利是说你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更进一步是完成人性的渴盼。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是人性对内在的渴盼?我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我能够教导人、帮助人。
婴颐老师:在主观上我不想教化别人,但在客观上能给别人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杨庆亮老师:能够把好的影响带给孩子,就是有意义的事。
我记得有一次被人叫去看日出,日出很美,那人说:“好美啊,快来看啊!”说着向我招手。“既然日出那么美,那你一个人看好了,为什么要招呼别人呢?”我问了他一个哲学问题。他说:“我希望把好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这就是他内在的渴盼。
我们的方法如果是人为的,可能不一定有效。真正有效的一定是本质的、超越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充满希望的开始,天道的特征给了我们一个礼物——每天早上都给与我们崭新的生命,不可懈怠。
新,就是更新之意。你的孩子考坏了,你安慰她时一定会说“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下次就赋予了新的希望。每年一月,订阅《中国邮报》的很多,为什么?他们会想,我这一年要好好读书了。
经典
你看一朵小花,可能没人关注他,但它一样很美丽。这是最好的过程,这就是诚。
诚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关系,也是人与世界最本质的关系。所以这是天之道。我们就哲学来说,通常会设立一个形而上的原则,然后会遵守那个形上原则。尽其全力,生生不已,不断更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无论是对己、对人、对物,都保持着天道的诚。
儒家的教育原则如何?
我们再看第二个敬字,敬是天道诚的表现。敬是对礼的重视,人之所以会不善,常常是放逸了,或是被欲望诱惑了,礼是一种提醒规范。敬字也是朱夫子最爱用来修饰的字,何为敬,就是郑重其事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环境。
举个例子,夫子坐在马车上上班,他看到有官员拿着文件夹走过来时,他一定会对他拱手致敬;丧葬队伍走过来,他一定会致哀;又有一对新婚之人走来,他一定会祝贺。他好忙啊,上个班短短的时间,闭目休息就好了。他为什么这么做?持敬。他在学习,不断地在锻炼。我们人很懒惰的。你很想和这个人说谢谢,但是懒一下就说算了。这样损失者是你自己,错过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丁酉学年书院上巳节活动
人只要诚恳,再不断地锻炼自己,就真的会改变。因为你的有礼貌,因为你的诚恳,你的心会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只要你改变了,没有人看不出来。
四海孔子书院丙申年礼乐祭孔释奠礼
孩子们庄严的面容谨慎的步伐
书院师生全力以赴
谦,君子能保持敬,而小人常常违反,其缘故就在于小人会夸大。古代圣王的彩色绸缎外常常加一个素色罩袍,君子当如是,美在其中而不显露于外。
人类为什么这么好名?
因为人很喜欢彰显自我。
为什么喜欢彰显自我呢?
因为人性中有我执这一部分,人们常常真的认为把自己凸显出来,是多么的快乐。但是你知道吗,这本身就是一件虚妄的事,一点都不会觉得怎么样。比如说,我很棒,大家为我鼓掌,然后呢?你不还是要回去睡觉,你一点都不会增加什么。
礼乐晚会
何冬梅老师说:但是我们面对孩子时去常常鼓励他,说你真棒,难道这个引导是错的吗?
杨庆亮老师:一方面,这是一个速食,很好用。另一方面说,我之所以教导你,不是为了彰显我,而是我服从了内在天道的运作。于是,我这样做能够得到喜悦和安心,这是最舒服的。相反的,如果让天道停止下来,直到死后变成一个墓碑,让大家都记得我,这是违反天道的。因此,很多歌星鼓掌之后都觉得悲哀落寞。我要活在内在天道的生生不息之中,而不是变成一个墓碑,让人家记住你。
杨杰老师:我觉得谦是一种平和,如果说从背景中凸显个人,这恰恰忽略了一体的状态。
书院礼乐晚会
杨庆亮老师:我们的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其实凸显自己并不是一个让自己舒服的事。
无论你多聪明,都要一步一步去学习。庄子说:“美成在久”,因为这是人生的过程,就必须做。失去,再做;失去,再做……你做的过程当中,没有感觉,但时间久了,就会感受出来。做妈妈的常会有这种经验,有时候感慨孩子吃了这么多还没有长大,有时候又发现不知不觉当中孩子长这么大了。到底是哪一餐饭使他变得那么大的?不是哪一餐,而是每一餐饭。同理,不是哪一个行为让你德性突然爆发,而是每一个行为都让你有所改变。中国人很朴实的,一点都不会夸张。中国为什么以农立国,因为在农夫之道之中,最更够体会天道的运行。每天都付出,付出,付出,终会有一天结果。所以每天践行诚敬谦和之道,我必然成德。他会告诉你,这是真实的道路。
《论语》中,孔子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便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向弟子们指点:面对不同情境时。君子或仁者内心所应居处的存在状态。这种种的存在状态,往往是具备着某种自适自足的特色,既没有个性的偏执与强烈的好恶,也不因外在环境所影响,而丝毫改变生命奋发的喜悦。就像一潭清水一样,无色无味,无有自己的坚执与特色。这就叫"中"与"庸"。
孔子借着这样的教导方式要弟子们去思考:一个人应是如何看待生命,以致于在生活情境中会是如此清清淡淡、从容以对?一如《论语》中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闲居容态舒适,神色愉快。此外,还有很多例证:
书院师生餐前感恩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以上的话语,明显可以看出,孔子重视的是,一位仁者,其生命形态首先当如流水般轻柔,带着恭敬谨慎地使自己处于光明至善的境地。一个人内心若有成见失去均衡,既无法长久处于穷困的环境,但也无法长处于富有安乐,因为这样将失去为学成德的基础。孔子最喜欢颜渊,也不外是这个原因吧。
书院学生练习射艺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
曾子曰,有。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 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阳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
开耕礼上的嬉戏
夫子以"色难"来指点,对父母的孝道首重"和颜悦色",而非责难与争辩。所谓争辩,便是争辩一个道理,好像有一个真理摆在那里等待辨清。在家庭里面,孩子跟父母亲之间有什么是非?但是,又那能没有是非?若是没有是非,又为什么要谏?要理解这个谏,一定不能以为,自己最后赢了,父母亲都应该听我的了。绝不能有这样的想法。相反,最后一定要让父母亲觉得,这是他们的选择,是他们自己做的,不是争来的。孩子是用自己的行为春风化雨般产生了影响,孩子参与了这个善的构成。一切都不是孩子的主导,孩子只不过是参与。孩子若是彰显自己是位贤人,比父母还贤,自己是一切善所从出,那么这个家就乱了,不再成其为家了。这就是儒家所谓"孝顺"的真实意义。试想,是不是唯有温和的人,才能参与这价值的运作?
而且关于名利这个话题,后来的儒家似乎不求名利了。但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董仲舒说: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
生机与希望
杨庆亮老师:夫子要名,他希望他的名是如何来教化众生的。依照夫子一生的行为,我不相信他会眷恋名声,他求名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以心传心的话,诚敬谦和这四个字都可以不要,但你要知道,院训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它必须要有一个方向,内心里必须要有一个可以教导的东西。诚者天之道,既然是天之道,又为何一定用一个名字来规定他呢?无外乎是一个方向和特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