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哲:儿童读经与书院教育之思丨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论文选

01

冯哲: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国际儒联理事、委员。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在曲阜隆重召开,冯哲院长在大会期间与参会学者畅谈书院教育,且专门撰文诠释儿童读经与书院教育的关系。

儿童读经与书院教育之思

作者:冯哲

关键词:儿童读经 书院教育 文化复兴 文教反思 教育阶段 理念分歧摘要: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仓廪实、衣食足”,而紧随其后的三十年,则需要“知礼节、知荣辱”;惟其如此,才能谈得上科学发展与和平崛起。民族伟大复兴,从器物到精神,从风貌到内核,既要外在经济的强大,又需内在文化的高扬,其最核心的部分,最终一定要回到轴心时代,复兴到经典层面。用经典教育培养一批真正掌握中国文化精髓,深刻体认中国文化真义,同时又能贯通东西方,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人群,是民族复兴高扬的核心所在。

目录

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思考

2、百年文教反思:从“尊孔读经”到“离经叛道”

3、两条曲线背后的秘密:两条曲线,两类学问

4、恢复“诗书礼乐,耕读传家”

5、高扬“为学在己,学在民间”

6、经典文教:中国软实力的基石与未来三十年升沉的枢纽

7、书院--经典教育的现代复兴

8、四海孔子书院办院宗旨和教育理念

9、夫子之道与礼乐之教

10、文化原典

11、教育四阶段

12、读经教育与书院教育现状之思

正文

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思考

近两百年的欧风美雨,使得中国文化又一次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洗礼,为其又一次的发展与飞跃提供了丰富的异质养分。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在全面地消化西方文化过程中,练就了强大的肠胃功能,从“师夷长技以治夷”,到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已使中国的产品流通版图遍及全世界,随之而来的是孔子迈开了新千年的世界步伐。

02

两百年来,中国人历经了西方从“经济、贸易版图”的扩张到“文化、信仰版图”的蔓延,今日中国不仅要“建体开用、取精用弘”,而且要启动“固本培元、中学西行”的新航程。

2、百年文教反思:从“尊孔读经”到“离经叛道”

近一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有人称之为“新学”,西学为主,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分科之学。此前的千年教育,国人称之为“旧学”,国学为主,是勤研经史、学为圣贤的生命之学。从民国政府1912年宣布废除“尊孔读经”的那一天起,中国读书人与经典圣贤渐行渐远,九十七年的历程,使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意识到我们走在一条“离经叛道”的路上。

03

轴心时代的启示:2500年来孔子、老子、佛陀、柏拉图、苏格拉底、耶稣基督等圣哲的理性之光至今让全人类仍沐浴其师恩法雨。人类理性的重大进程,每次都是追本朔源,从源头汲取力量,找回自信,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完成质的发展与飞跃。

永恒的经典:人类精神与理想的载体,民族复兴与高扬的核心。圣经、古兰经、论语、道德经,均富含普世的人类精神,为伟大心灵的永恒之作,不管地球的东方还是西方,最高品质的学习总是由此切入,自此而下才是人类智慧所开出的人文与自然科学体系。

04

鉴于此,唯有经典才能堪称人类的文化基因,我们的学习应该从这些经典入手。先有东方经典的学养,再有西方知识的训练,如此才能完成整体、均衡的教育。这叫“正本清源”和“固本培元”

3、两条曲线背后的秘密:两条曲线,两类学问

在人的一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发展趋势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成年人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年龄越小,记忆力越好,年龄越大,理解力、体悟能力越强。如果用坐标轴画曲线表示,以13岁为界,在此之前记忆能力曲线一直上升,居高位,在此之后,理解能力曲线开始上升,一直持续很多年。中国古人的学习符合了这两条曲线的不同发展规律,采取了 “先记忆、后理解”的学习经典方式,先吸收储存,后消化理解,代代人才辈出;近百年来的中国却摒弃了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教育方式。

05

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中国采取的“新学”的教学方式,以知识传授、技术训练为主,其原理是按照学生“懂与不懂”的认知能力,所有学科均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方式排列,并把此放大为学习与教育内容的全部。这样就造成了举国上下“只重分而忘了人”的教育,丧失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以德为核心”的经典圣贤教育传统;偏重知识技能训练,而人文熏陶不足;只看“数理化外”,无人读“四书五经”;即便到了大学,写文章常常语句不通,待人不知进退应对,更缺乏孝亲尊师、敬业乐群的意识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内在动力。正可谓不认识两条曲线的作用,不知道两种学问的做法耽误了百年中国人。
4、恢复“诗书礼乐,耕读传家”中国自古就有诗礼传家、晴耕雨读的传统,一个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及表情达意常常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其生命状态,穷则独善其身,身居斗室调素琴、阅金经,不出户知天下,半亩方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达则兼济天下,处庙堂之高,经邦济世,勤进有为,成教于国。无论贫贱富贵,只要立志于学,均能脚踩大地,仰望星空;其生活品质、幸福指数今人多不能。
5、高扬“为学在己,学在民间”
读书贵在明理。“古之学者为己”,“朝闻道,夕死可”,古人学习圣贤之道,先王之道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君子人格,圆满自己的德行,能立于天地之间,有天地正气和天地精神;而今人读书多趋于名利,追情逐物,结果常常是精神抖擞地走向失败。

06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家国天下,无不以学为先;故《论语》“学而”第一。学在民间,是中国大道普传的学统,民间有识之士自发办教育,以家学、私塾、乡学、书院等方式使中国文化薪火相传。办学者多为平民或白衣,大多怀有“兴灭国,继绝学”的德治理想,自愿自发,教化一方,移风易俗。国家只主持最终的考试,选拔贤良德才。6、经典文教:中国软实力的基石与未来三十年升沉的枢纽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仓廪实、衣食足”,而紧随其后的三十年,则需要“知礼节、知荣辱”;惟其如此,才能谈得上科学发展与和平崛起。民族伟大复兴,从器物到精神,从风貌到内核,既要外在经济的强大,又需内在文化的高扬,其最核心的部分,最终一定要回到轴心时代,复兴到经典层面。
用经典教育培养一批真正掌握中国文化精髓,深刻体认中国文化真义,同时又能贯通东西方,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人群,是民族复兴高扬的核心所在。

7、书院--经典教育的现代复兴

书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集教学、学术、藏书为一体,以人物为中心,以经典为指归,以自我教育为主线,自学与论学兼具,师道与乐群并重,自我治学贯穿终生,对中国古代社会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塑造,起过巨大的推进作用。

07

书院不仅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读书人的“栖身之所”,也是一个特属于中国文化的美丽隐喻。每个时代,书院总是默默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传统书院,一有经典,二有山水园林,三有一群具有大志、诚恳笃实、喜欢学习的人。书院对于生活体验的强调,使得读者每一日对于经典的接触,都能如大自然般的活生生,其中的一字一语,皆有呼吸,皆有神圣的气息。书院,便是扮演这样的角色:以真诚的生活参与,活化经典。四海孔子书院进入了第十年,不但谨守“尊古”、“尊圣”、“尊经”、尊道的儒家家法,而更重要地,便是以书院形式,保守着儒学日新又新、向时代开放、生生不息、自我更新的机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儒学,而儒学的光大与传承,是绝对不能离开书院,离开这种以‘生活体验为特色的“意义空间”的。

08

近代伴随国力衰弱,中学式微,西学一时蔚为风潮。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以政府令的方式宣布废除尊孔读经,开启新式学堂,书院教育退出历史舞台,新式学校全面取代了传统的书院、学堂。但是在革除旧学、全盘西化的喧嚣中,仍有为数不多的志士仁人为传承千年文脉奔走呼号、呕心沥血,先有马一浮先生的复性书院,后有钱穆先生的新亚书院。

九十年代以来,现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逐渐恢复元气,然而在文化传承上仍然面临断层的危机。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叶至善、启功、吴冷西、陈荒煤、张志公九位老人以政协第016号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进入新世纪,海内外兴起诵读传统经典的文化复兴运动,中华大地终于重新响起了朗朗的读经声。十年时间,百座城市,千万儿童参与了“经典诵读工程”。

09

二〇〇六年九月,在经典诵读活动推展数年的基础上,以中外传统经典学习为主,面向海内外少年儿童的四海孔子书院于风景秀丽的北京西山正式创办,致力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重建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教育;汇通中西,培养现代中国的士君子;建立以中国传统书院为核心载体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向世界说明中国;建立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哲学研究体系,融合东西方文化及各大宗教精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立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交流平台,实现中外经典文化教育的交融与普及。

10

8、四海孔子书院办院宗旨和教育理念1、办学宗旨
l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重建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教育;l 汇通中西,培养现代中国的士君子;l 建立以中国传统书院为核心载体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向世界说明中国;

l 建立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哲学研究体系,融合东西方文化及各大宗教精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l 建立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交流平台,实现中外经典文化教育的交融与普及。

2、教育理念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l 传承儒家核心的教育理念:长善救失、明明徳、亲民、止于至善;l 教授儒家核心的修身理念: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l 遵循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廉耻;

l 践行儒家核心的精神信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容并蓄、和谐共生;

l 效法圣贤家国天下的情怀,修身齐家,做到爱家人,爱生活,爱自然,更要为国家昌盛效力,为天下和平尽心。

3、教育观

《易》云:“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皆言性善,儒家教育以性善为本,教育就是长善救失,诱发人之善性。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9、夫子之道与礼乐之教

礼乐射御书数被称为儒家六艺,乃君子之能,修身之法也。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御书数皆为君子修身之道器,技近乎道,凭藉四技,让君子弛于天地之间、人伦之中,将六艺落实于师生、落实于教育和生活之中,实乃承夫子之教法也。
六艺之教,礼乐尤其为重。这是中国教育最动人之处。礼乐本根于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主敬、别尊卑、合内外,乐主情、和身心、怡情志,礼乐洽洽、文质彬彬而后君子。故君子之教,礼乐也。

11

礼乐之教,是一套教育教化体系,这个体系事实上不再简单的局限在日常生活礼仪了。礼,体现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行走坐卧,洒扫应对,需要礼。从一个人出生,到结婚生子,走到生命的尽头,都离不开礼。每一次的重大礼仪感化,都意味着一次生命成长之飞跃。

在《说文解字》提到“礼”的本意就是祭祀,繁体字“禮”中的“豊(li)”是行礼之器。礼本义为举行仪礼,祭神求福。文明的发展,丰富了祭祀的意义。后来祭祀兼有追养继孝、礼报天地、感化人心的意义。《礼记·礼器》:“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大戴礼记·礼三本》:“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所以,祭祀在今天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对天地自然环境敬畏,从而保护生养我们的天地自然,对圣贤、民族英雄的追念从而继承我们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12

在古代,释奠礼作为祭祀礼仪中的重要部分,亦蕴含着礼乐教化之意义。《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今天,在四海孔子书院,我们把祭孔作为每年最重要的礼仪活动,透过营造庄重肃整的礼乐氛围,让人心生诚敬,起到教化人心目的。通过祭祀孔子,慎终追远,体贴夫子的天地大德,继承夫子的修齐治平之道。

具体说,由儒家传统所阐发和塑造并在过去数千年秉持和奉行的“天人本一、分而合一、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核心精神系统,及其诚敬谦和、仁义礼智、温良恭俭、孝悌忠信的人生价值观和基本生活形态。新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秉持“旧邦新命”之大义,让传统道德重新牢固树立。我们的释礼乐祭孔典礼所要表达的,就是要让孔夫子重新再国人的心中站立起来,让他那“高山仰止”的精神气象去影响今天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

13

如前所言,祭祀的价值意义重大,我们愿意去突破现有条件,去努力实现这种价值。礼乐祭孔典礼,作为体察孔子教化思想的一种途径,不是一种演出,而是一种神圣的行为。是为了在特定场合,让参与者感受到经典的神圣性,激发对文化的情怀,油然而生一种敬重。我们希望我们的老师孩子,发自内心的对自己民族的经典和历史产生归属感。我们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深刻的生命体验,提供让生命产生改变的机缘。这种在细微末节都要注意的场面,他的身心得到锻炼,生命因此得到升华。举办祭孔活动,就是要让孩子经历过这种场景,得到训练,让内在的敬重之感,彰显出来,把内心的诚敬谦和之心诱发出来。这就需要有效的训练,因此,我们把祭祀当做一次对生命的深刻教化。

14

书院既然是儒家文化的道场,教育需要有根有本,落实夫子之教,透过祭孔,让诚敬谦和的气质真正涵养到内心,行为举止得到训练。10、文化原典

朱子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智慧源头。诗书礼易乐春秋被儒家奉 为六经,与六艺相得益彰。如果说六艺是书院落实于日常之教学与生活内容,六经则为统摄六艺之灵魂与主轴。礼记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书院乃儒家之道场,自然重视六经,为此专门将同园童子部六栋楼以六经命名,其目的是让书院学子日常浸润其中,六经统六艺,六艺贯六经,六经与六艺,实相与名相,义理与内容,互为表里,互为增上,构成书院生活与教学。

15

11、教育四阶段

幼儿养性

优美人格的奠定。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

16

此阶段教育重在养。所谓“养”,就是不破坏。身体、五感、心性、家庭和乐的氛围、老幼有序、父母恩爱、饮食作息有度、美的熏习。 书院为此阶段儿童设立的课程有:生活教育、读经、文字、诗歌、音乐、美术、手工、农耕、体育。书院管理: 近山野庭院、素食、小班制、可走读可寄宿。

大家分歧点

蒙学经典读否,还是以来就读四书?识字否及如何识字,简繁篆金?

童蒙养正

圣贤智慧的陶冶。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

17

此阶段教育重在行。道德的养成,重在情感、环境、躬行;不可过多讲理。 小六艺以养正:礼乐射御书数。书院为此阶段儿童设立的课程有:修身、经籍、国文、书画、礼乐、射艺、英文、数学、农耕。 书院管理:近山野庭院、素食、小班制、周寄宿。

大家分歧点

纯读经,包本,一些极端学堂仅开设:生活自理、读经、体育。 大部分学堂同时开设:书法、国画、古琴、数学、英文。

少年养志

理想抱负的鼓舞。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

18

此阶段教育注重理行并重。经义阐发、明理笃行、立志勤学、经史并进。 大六艺以养志:诗书易礼春秋。 书院课程:修身、经籍、历史、国文、书画、礼乐、射艺、英文、数学、农耕。 书院管理:近山野庭院、素食、小班制、周寄宿、多导师、兼修大学课程。

大家分歧点

纯读经,包本,申请就读文礼书院。 部分学生:进入体制内学习或出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部分学生:访师游学,专学一艺:书法、国画、古琴、小学、诗文、中医。

成年养德

真实生命的开展。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故,成年学养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19

综合来说,书院教育既重视小学的洒扫、应对、进退的习惯养成,也不忘琴,棋,书,画等艺以载道的美学与智慧开显。注重因材施教与经世致用,与时俱进,圣学日新。

12、读经教育与书院教育现状之思

1、读经教育的继续深化,建立完整的治学系统。2、读经教育要符合教育成长规律。3、书院教育的体制之困:学生学籍,书院户口,学生出路。

4、书院教育的合法化、组织化、系统化建设。

5、在坚守中国魂前提下的“国学国际化”探索。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