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亮先生的讲堂:本体即功夫——基督教与儒学精神的异同点

编者按:2017年11月22日,四海孔子书院导师、台湾三一人文经典协会执行长杨庆亮老师来到书院,为家长们讲解了基督教与儒学精神的异同点。关于这一话题,杨老师之前也有所的课程也有所涉猎。但此次讲课的新意在于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较详细地介绍了基督教发展的源流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变迁,颇为精彩。

01.webp

生机

基督教的起源 

公元前32年,耶稣诞生了,他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几千年的世界文化。当耶稣在以色列南部传教时,引起了罗马的高度重视。因为在希伯来人文化里,有一种弥赛亚的观念,意思是救世主。这位救世主不是神,而是上天赋予使命的人。这反映在宗教壁画里面就出现了两个场景。其一,当耶稣在路上走的时候,一脚马上就要踏入泥坑,抹大拉立马趴下身用自己的头发铺在路面上。因此,在宗教壁画里,抹大拉都拥有一头漂亮的金发。其二、当耶稣去抹大拉家里的时候,他拿出一瓶宝贵的金露,去为耶稣擦拭座位。在后来的壁画里,抹大拉还拿小瓶子。耶稣在今死海以北的乡村僻壤传播福音,渐渐地,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他也从以色列的北方来到了南方,到了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人也对耶稣有所耳闻,他们也怀疑或许耶稣就是弥赛亚,所以罗马兵也进入了城里。七天之后,耶稣被他们钉上十字架。 为什么是十字架,因为它象征着重罪。除了政治上的罪行外,一般不会上十字架。他的十二位最亲近的门徒最为后悔。因为在他们看来,弥赛亚是一位强而有力的救世主,结果耶稣连自己都救不了。他们觉得自己找错老师了。于是,在自身的迷乱情绪和罗马人的压力下,基督徒们逐渐离散了。直到耶稣死后,尸体被放到一个小小洞穴中,最后用石门堵住。大家都不敢去看耶稣,但抹大拉独自去祭拜。到了地方,抹大拉发现石头被移开了,尸体不见了。正当他诧异的时候,耶稣出现在他的眼前。抹大拉说:“你怎么活了?”耶稣说:“是的,我从死里复活。”抹大拉虽然有点害怕,但更多的是惊喜,因为他没有跟错师父,他的老师果然能够战胜死亡。他就把这件事到处传播。十二门徒非常高兴。但这件事情是真是假呢?真没想到,耶稣在十二门徒的每人面前显现。这让门徒们非常欣慰,因为不是他们找到的耶稣,而是耶稣选择了他们。门徒这两个字也变得贵重起来了。在基督教里面,神在人面前显现,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荣耀。所以,天主教封圣的时候,首先看看是否有神迹。这种神迹不是人去寻找的,也不是修炼出来的,而是上帝选择的才叫圣徒。

02.webp

轻松一下 (摄于四海孔子书院)

初期的两派

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东方文化里,纯净性看重的是个人的修炼,而西方一定要是神的意许。

耶稣复活的是个灵魂吗?不是,而是整个肉体。所以,原始的基督教不是死后上天堂,而是上帝国降临在人间。天使会在坟墓前吹号角,这时坟墓上插着十字架的基督徒就会复活,他们共同生活在耶路撒冷。这是基督教最老的说法。这一观念,对当时的希伯来人来说,是非常真实的。在他们心中,就是实实在在地等待神的降临,全部都是肉眼可见的事情。

于是,十二门徒开会,一定要把这个福音传播给非基督教的人。然而会议中,却分为了两派。其一是雅各派。雅各是耶稣的弟弟,但此事被隐瞒了。因为理论上耶稣的母亲是玛利亚,所以他不能有弟弟。他是个保守派,一直遵循耶稣给的说法,也就是大家要一心一意地等待上帝。其二是比特,以及后期加入的保罗等等。他们是新派,强调耶稣是神。他们认为,耶稣是人时所说的话已经被复活之后的状态所掩盖。

第二,雅各派认为只有以色列人才是上帝的选民,而新派认为传播福音的对象是以色列之外的芸芸众生。后来的传教发展史证明了新派的可行性。

03.webp

纯洁与希望

就在这些人讨论的阶段,在五旬节那一天,风把蜡烛吹灭了。彼得就说:“大家应该欢喜,圣灵降临了,从此,我们可以借着祷告和耶和华沟通。”从此,基督教第一个体系诞生了。这个体系是这样的:耶和华是天父。基督是圣子。于是一个问题产生了?基督徒到底是先拜天父呢?还是先拜基督呢?于是乎就出现了一个观念,叫圣灵。人要通过圣灵来认识天父。他们三者的存在顺序是:天父、圣子、圣灵。那么又来了一个问题,既然是基督教,为什么把基督排在了第二位?那我不如去直接拜天父,就等同于希伯来教,也就是犹太教了。

但是,保罗简直就是天生的宗教家,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说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一个人去祷告时,这个人的身份就代表了耶稣,同时,借着圣灵与天父同在。于是,祷告时的顺序就变成了耶稣、圣灵、天父三而一了。三者要有意义的话,就要三位一体,简称三一。这一点常人很难理解,但是对于基督教信徒就很好说了。他们认为人就应该与天父同在,换言之,三一联结的关系绝对密不可分。所以,就基督教信仰来说,承认三一的就是正统,反之就是异教。这就是希腊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希腊正教认为天父在上,圣灵圣子在下,形成一个三角形关系。如若认为天父与圣子平行,二者都在上,而圣灵在下,就是天主教(罗马)。前者是以存在顺序和逻辑为基础,而后者则是祷告的瞬间三者同在,而且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不断地祷告、不断地同在。这二者哪一个更能进入修行的法要?是不是天主教啊?三位一体。

而且天主教还强调,提到圣子,不一定非要想到历史上的耶稣。在东方,这太容易了解了。好,我们继续谈一点历史。保罗如是强调(指耶稣是神、三位一体等等),并把基督教传到了希腊世界。保罗派和雅各派还有一段争议,就是保罗希望雅各派能答应他的要求,那就是废除割包皮以及基督徒和异教徒隔离的规矩。保罗勇敢地抛弃了这些包袱,他借着修帐篷的职业传播了福音。因为如果要聚众传播的话,罗马人一定会逮捕他。

04.webp

本体即功夫

接触中国文化,就一定要掌握其中影响人最深刻的一个观念——本体即功夫。我个人认为,经典所讲的正是那个关键的观念。

明朝末年,有很多传教士到中国传播基督教。然而他们是怎么允许中国人拜祖先拜孔子的同时还拜上帝的呢?因为他们认为,孔子祖先都是人。而且耶稣会的人也知道如果不让中国的信徒拜祖先和孔子,那么根本无法传播下去。直到雍正乾隆年间,耶稣会的人重新来中国考察,问了中国人两个问题。一、请问孔子是人还是神?然而中国人认为这不重要。二、祖先是人还是神?中国人说也不重要。所以,耶稣会的人推断中国人一定是把孔子祖先当做神了。于是罗马教会就命令中国信徒不能拜孔子和祖先。雍正帝鉴于此,就取缔了基督教。

其实,中国人认为,重点不在于人与神的区分,而在于虔诚之心。我以我最高的敬意去拜神,同样,也以我最高的敬意去拜祖先和孔子。这让教会分不清,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只是讲我的诚意罢了。人以诚来敬待天地,同样,以诚来敬待君亲师。当一个人,以全方位的诚敬拜天地君亲师的时候,是不是同样也是三位一体。诚、天地君亲师以及人,都是浑然一体的,这统称为诚,所以,《中庸》里讲一句话,诚者天之道。功夫即本体。同样的,我以仁、敬对待天地君亲师,那就是仁者天之道、敬者天之道。即功夫即本体。这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

05.webp

射艺体现儒家精神(摄于四海孔子书院)

此外,中国人还会考虑,诚是从哪来的?性。天命之谓性。所以,诚是上天赋予的。所以,我所说的诚和一般的待人诚恳的诚还不一样,这里的诚还带有神圣性,而这个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在对天地君亲师的祭拜中,与天性合为一体,这就是克已复礼,天下归仁。天者何意?在我诚敬当中才有天。中国人就是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小孩子不可以没有礼貌,不可以乱说话,就是因为要培养敬意。这是一个多么高贵的文化,又是一个多么简易的文化,这也是中国唯一的形上学。你要拿出证据,可是你不做,谁也没办法拿出证据给你。但你做了你就知道,圣人讲的是对的,是高明的。这就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所以,形上学使用理智去揣测真理世界,而中国人则是在心内育万物。联合国把“大同世界”打到碑文上,中国人需要告诉他一件事情:没有敬,那只是个客观的世界,但中国人的大同世界绝对是在敬意之中。中国人深信不疑,万物都以敬意而自生自长。在你的温柔敦厚之中,才能够自生自长。为什么书院一定要在大自然里?因为他认为人的成长与万物的成长是完全一样的,是一个本性。这个本性是天所赐予的。喜怒哀乐之未发,有没有他更深刻地含义在?其实,什么时候会真正发生“喜怒哀乐之未发”的情景,在你的敬意之中。中,不是在没有情绪的状态里找的,而是在敬意里找。中国文化不讲神秘性,大大方方地告诉你什么是天下之大本。天地之大,胸怀天下,无所不包。这就是中国人自始至终的胸怀。这就是《春秋繁露》里的天人三问的精神。这是多么优美的文化传承!

颜渊,这位夫子的高徒。因为他永远能够抓住核心。夫子讲完,颜渊马上“请问其目”,就有了“非礼勿视”等等。其实这还只是原则,不是法门。但反过来,以礼来视听言动……

我今天给和乐班、谦和班的孩子上课,有一段互动。我说写字,他们说认真诚恳,我说那然后呢,他们回答会变得有修养。写字和修养有什么关联呢?但孩子们认为,只要诚恳认真,就会有关联。

这就是纯然具体的敬意。德性就在于诚恳地去做每一件事情,人懂了就做,这就是传播,于是孩子懂了,四海书院懂了,乃至全世界归仁焉!

06.webp

实践·归仁

院长点评:主敬存诚是一种照察万物的功夫。我想怎么样建构一种同在的对话的氛围,是比较重要的。也就是说必须在场,必须在这个氛围里。我觉得对是对物,把敬作为一种态度,这是可以来教的。朱熹说“洒扫应对”其实不是死板地规定动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一种态度,一种敬的态度。这是中国文化很高明的地方。不怎么讲大道理,但要求你很认真地做,无二无别的状态。

这和西方依靠逻辑传递知识,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一定要精准性,而中国文化似乎不容易讲出来。我听杨老师讲课,中间有那么几句,到那个地方已经不可言了,只能体会。

再者,如果你能看到一杯水里的天地,我觉得这太厉害了。或者说透过一支笔看到天地。恐怕这也是体察敬意的一个很厉害的地方。举个例子吧,中国画里,最大的背景是看不见的,比较大的背景是山水,最小的是人。这可能就是中国人天地的精神和意象。这会让我们的心大气起来。我想这也是中国教育里非常独特的一面。

而应该怎么获得呢?杨老师讲了“本体即功夫”,在恭敬之中,内在体会的转变一定是明显的,我想这就是收获,至于结果,不一定重要了。所以说认真地做小事本身就是大事。有的人一辈子想做大事却做不成,因为他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心上的变化不大。我今天和一位印度哲学家交谈,他说常人的思维基本是在六到十二岁形成的。而中国传统教育是雕琢心理的,让心变的空灵、大度。好,谢谢大家。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