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有相逢,命运就是天意丨四海孔子书院院长 冯哲

用什么方式来游学

“一个地方是否令人难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带着一颗能够感受的心。”这是前年四海书院与台湾三一人文经典联合举办四海一心亲子游学营的一段导语。书院今年的两岸国学亲子营将于8月6号赴台,沿宝岛东海岸一路且歌且行。书师导师杨庆亮,师母刘慧葵,人文历史地理资深导游马继康为我们精心设计了沿途景点与旅行学习方式。相信一定会让大家有收获。

其实,一种教育能否让人受益,关键也在于是否带着一颗能够感受的心。

杨老师曾把游景点比作学习示例:“犹如学习经典,想学的是什么?无外是改变自已吧。改变的不是人生,而是看人生的态度。这态度,必是多角度且深远广阔。”

游学中我们重视景点的选择,犹如学习中我们重视学习的内容,但更重视,用什么方式来游来学。因为恰当的方式,方能带来深度的感受,而深度的感受始能带来意义。

天在终极意义上决定人的命

西哲讲,人是意义存在之物。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永远都可以自己做选择,永远不听命于命运的任何安排,人只有在抉择的时候,才显示出人之为人的本质,有没有抉择是人的主体自由,做了抉择,就要承受命运的安排。

中国人却不这么看命运。夫子说:“不怨天,不忧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天在终极意义上决定人的命。夫子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可见君子惟知命,才能必受命。

中庸开篇讲“天命之谓性”。就是说,性由天所命,故人需依天命所赋之性才合乎天道,故率性之谓道。上天赋于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修道,不断让自己的行为合乎道,这就是修道之谓教了。故人后天的学习就是修道。修道就是时时对天地万物保有敬畏之情或敬畏之态度。养成这种态度,时时提起对事事物物的敬,自然就是修道了。夫子深谙此道,特用礼乐之教来开显道。礼主敬,乐主和,让和的喜悦与敬的尊尊成为礼乐之教的背景与指向。

礼乐之教的目的与果实是让人起敬重之心,做敬重之事,把敬重之心,投注在敬重之事上。人做事的意义,完全是因有心,事才充满好玩,人才有喜悦。反之,混混沌沌,随波逐流的做事,则充满失望,紧张,懊恼。

人,天性本善,命运造就差异

孟子说:“从人的天生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是人性本善之义。”(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仁义礼智均不是外加与人的,而是人心本身固有,只不过平时不觉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人与人之间命运的差异就在于此。同等的出身,同等的才智,甚至同班同学,后天的差距却千差万别。故上天虽生育了人类,但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能否掌握这些法则,造就了千差万别缤纷多彩的人生命运。

命运与天意,犹如苍海变桑田,若是山海,总能相逢。

一群人,一起走

孔子出走鲁国既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今年是孔子诞辰2570年,恰好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只是,孔子比新中国整整早了2500年。2500年前,孔子在众多弟子的陪伴下回到他朝思夜想的父母之邦鲁国。此时,他的儿子孔鲤走了(50岁),最心爱的弟子颜回走了(37岁),连誓死追随他的子路也走了,刚勇的子路只比孔子小9岁,在弟子中称得上大师兄。加上孔子早年3岁丧父,17岁丧母,幸得一群好学的弟子,跟着他14年周游列国,风霜雨雪,颠沛流离尝尽人世间冷暖。人生至此,也许我们会说,夫子也该歇歇了吧。然夫子却在世人认为风烛残年之际,发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之人生妙语。真是让人不由衷赞叹,是什么力量使得一位老人,在转尽了风月,转尽了炎凉,转尽了山河之后还能如此轻松自由而喜悦。我们该如何看待夫子此时此刻的心情。

删诗书,订礼乐,著春秋,终日授徒讲学不辍。归鲁后的夫子好忙。也许有人会说,难道不应该好好总结一下14年的周游列国吗?怎么夫子好像感觉没发生一样。这是何故?世人不解。只到夫子著完春秋,才言:世人知我罪我,惟有春秋。在夫子看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夫子心中的大同世界一直未曾实现,也一直未曾熄灭。就是因为一直怀抱着理想,一直没放弃努力。夫子把理想过成了生活,把生活也过成了理想。

自此而后,夫子的春秋笔法铸成中华民族无数志士仁人的春秋大义精神,以至成为中华道统,一如天地,生生不息。

我常想,一个人若没有生生不已的天道精神,是没有办法有轻松喜悦可言的。夫子如果没有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活不下去的。这不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的活法吗。生活虽有艰难,但因没有放弃对美好的追求,因而笑对风雨,笑看人生。

夫子又何尝不是呢。一群人,一起走。风雨14年,惟有初心不忘。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