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诚敬,方得识仁
(四海孔子书院古琴考试)
曲礼开篇:“毋不敬。”涵养须用敬。朱夫子对童蒙教育主张洒扫应对,更强调持敬从事。
中庸云:“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发诚生敬,主敬存诚。切己体察,返身而成。儒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识仁。识仁,并非只有头脑的思辩,仁不是抽象概念,也非抽象的形而上之理境。识仁本身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因此,也只能从日常生活种种事例中见其特色,获得实感。
(每日三餐,老师志愿行堂)
诗云:“鸢飞戾天,鱼躍于渊。”言其上下察焉,察什么?察其中所显示的生机而已。这便是识仁。四季的轮转,节气的变化,对中国人而言,这些都蕴含着天地的生机,关键是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方能察得这天地间盎然生机。
生生之谓仁,学者需先识仁。如何识仁,以诚敬识仁。从这里彰显出儒家所重视的良性循环:惟有心存诚敬,方得以识仁。反之,识仁者,必然也识得此心存的诚敬。
(每日晨读,向夫子行礼)
书院院训首重诚敬,其次谦和。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以诚敬存之,识得此理。故伊川先生说:“知之而后可守,无所知则何所守也?故学者莫乎致知。”
心存诚敬,方得识仁。故夫子教我们重学,惟学方能了解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