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内外之道也,不学礼,无以立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曾告诫儿子孔鲤:不学礼,无以立。也曾回答他的心爱弟子颜回何为“仁”时,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可见在孔子看来,礼关乎人能否立,视听言动是否合乎礼,关乎一个人是否有仁。仁透过礼来显,礼中蕴含着仁。

20190905_092901_018

礼的正体字“禮”,其字根是“示”,就是“显现,表明”的意思。“豊”表“礼器”,是和“禮儀”、“神圣的献祭”有关。礼,最初是用在宗教语境中,让人心内的敬意表达为神灵所知。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人会想要在神灵面前显现表明自己?夫子不是说不语怪力乱神吗?为什么还说在祭礼中“祭神如神在。如不与祭,如不祭”呢?夫子还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表明在夫子的心底深处,有一种神圣的力量,能使天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并洋洋乎如同神明临现其上。
有礼方能庄严自己,喜悦别人
书院年年举办隆重祭孔典礼,有人不解,为什么要如此隆重?人力物力,时间金钱花费那么多,只为一场祭礼。甚至有人说,心里有就行了,用不着如此大费周章。岂不知,这正是继承夫子精神与教法。

20190905_092901_019

学人常把夫子学问主轴归于仁,而礼是人内心仁的具体表达。习礼演乐就是体仁践仁。礼主敬,人对天地万物的敬意是透由礼来表达的。《礼记·曲礼》开篇提出“毋不敬”既是此意。敬是人心内在的庄严,是高贵的人性自然流露。

20190905_092901_020

敬畏自然是人对天地生生之仁的恩典表达。除了敬天,还要敬祖孝亲,敬事而信,以至事事物物均持敬从事,带着敬慎独修己,怀着敬慎终追远,以至慎终如始民德归厚,一如天地之生生。故夫子教我们重礼,有礼方能庄严自己,喜悦别人。也因有礼,方能了解神圣。
礼在中国文化中居核心地位
礼,关于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内涵。不久前来书院偶遇几位中医药大学的青年学子来访书院,其中一位英俊男生问我礼的问题。让我想起201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美国汉学家安乐哲先生在尼山圣源书院曾问我,儒学对中国而言,仁义礼智信哪个重要?我回答是礼,安乐哲先生欣然认同。自周公孔孟以降,中国人追求礼乐之治,以礼义之邦自称。礼在中国文化中居核心地位,以礼治国是中国政治传统。

20190905_092901_021

礼主敬,其前提与基础是依循人性中的尊敬与敬重需求。人因被尊重与敬重,自然产生自律自重与节制。也因自律是内生需求,因而让人自尊尊人,彼此相敬相爱,进而达至有序和谐。相对法治,有用强使硬的一面,这难免让人勉强胁迫之感。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告诉我们凡事不可勉强,凡勉强之事,皆不符合人性。一旦做违反人性的事,灾难也会降临自已身上。故治国理政,相对法而言,中国人更向往礼治。希望能透由人性的自觉即礼治来达至尊尊亲亲之社会。

教育的目标是长善救失
孟子的性善论,让中国人对教育充满信心,进而透过教育让人明德明礼。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儒家相信人人皆可成尧舜,犹如佛家视人人皆可成佛一样。正因有此人性论的前提与肯定,中国人对礼的信心透由教育达成。

20190905_092901_022

中庸开篇即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语中的,把教育看作是人的修道过程。大学开篇也直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点出教育是诱发善性,明明德之过程。中庸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一下又点出教育是自明诚,即自明而诚,自昭明德之过程。

20190905_092901_023

大学与中庸比对互参,可以透出圣人对人性善的肯定和对教育的信心。坚信人有善的基因,信义礼智,根植于心源于性。人是可以透过教育恢复人之善性,故对政治,《礼记》有“政之不行也,乃教之不成也”之说。礼记学记中明确把教育目标与作用看成是“长善救失”也合此意。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圣人设教,明诚而已。明诚曰仁生敬。何显仁与敬?皆需礼表,皆由礼出。故,礼者,敬也,仁也,内外之道也。

四海孔子书院 冯哲院长

于北京西山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