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0年12月19日,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中西人文讲堂,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系列活动进入收官阶段。本次活动的张载思想学术讨论会上,众多知名学者探讨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其中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从细致地分析了张载思想的当代意义,以及在张载的思想指导下,成圣成贤的入门功夫和教育过程。我们把讲座按三期发布,本文为讲座内容第一部分:成圣成贤的入门功夫—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
但是每个人形成之后,由于禀受的阴阳二气不同,因而具有其特殊的形体和特殊的个性。这就是他所说的气质之性。他说:“天下凡谓之性者,如言金性刚,火性热,牛之性,马之性也,莫非固有。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塞开蔽,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慧之别。”(《张载集•性理拾遗》)这是说,火有热性,金有刚性,牛马之性,原本固有。人与物因有蔽塞与开通之别而有人、物的性质之异。人所禀的气有清浊之异,有通蔽开塞之别,又有厚薄之分,因此形成了善恶智愚相差悬殊的人。秉气最清的为圣贤,秉气有浊的为常人,秉气最浊的为恶人。秉气蔽而塞者为物,通而开者为人。蔽有厚薄,薄者为智,厚者为愚,无蔽无塞者为圣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不同,是永恒的,至善的,和乐的,没有任何缺陷,且是人人具有的。人的道德品质来源于天地之性,而人的各种欲望和一切不善的行为,都来源于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杂而不纯。当气质中阳而清的气占优势时,那就具有善的德性。阴而浊的气占优势时,则物欲流行。此即所谓“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正蒙•诚明》)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同上)如何才能“善反之”,由气质之性回归到天地之性呢?因此他提出了“变化气质”之学。
张载说:“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不尔,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故学者先须变化气质。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经学理窟·义理》)这是说,经过后天的虚心学习和道德修养,努力克服“耳目口腹之欲”,就可以逐步消除气质之性的障碍,使天地之性得到发扬,从而成为纯天地之性的圣贤。他强调:“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经学理窟·气质》)如何学以变化气质,他提出“知礼成性”的方法。
张载说:“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更要约时,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经学理窟•气质》)即是说,按仁义的要求来修养,自然能变化气质。若要更具体,则只要使自己的行为皆符合礼,亦能改变自己的气质。礼何以能对变化气质起那么大的作用?这是由礼的内在本质决定的。一般人以为礼是人为制订的,有许多偶然性。但张载认为礼本于天、植于性、源于心。他说:“礼非止著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盖礼之源在心。礼者,圣人之成法也。”“礼不必皆出于人。至于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人顺之而已,此所以为礼也。学者有专以礼出于人,而不知礼本天之自然。”(《经学里窟•礼乐》)礼虽是人制订的,但其本原却在于天。天地本来就有尊卑上下之别,礼正体现了天地之德,故与人的本性相一致。他说“礼所以成性,盖本出于性。持礼,反本也。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同上)张载把知礼、持礼、守礼作为变化气质的主要途径。所以他平生以礼为本、以礼为教。学者有问,多告之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
张载提出“变化气质”之道,一方面说明了普通人何以不及圣贤之处,在于气质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人们努力的方向。只要通过儒家经典,自觉服从道德规范,接受礼的约束,就不难成为圣贤。唐宋时佛教各派都曾论证人人都有佛性、张载把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的宗教修养方法,改造为人人都能成圣成贤的理学教育方法。对此朱熹特别赞赏:“气质之说,起于张程,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前人未曾说到。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朱熹注《正蒙•诚明》)”另,张载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学说也初步解决了千百年来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克服了唐宋之前把人性善恶简单化的形而上学观点,解释了性本善和恶产生的根源问题。
更多书院资讯敬请关注书院公众号:sihaishu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