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哲院长在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发言

“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19日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开幕会并致辞。”“王沪宁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我们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要尊重多元、和而不同,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自主选择。要兼容并蓄、互学互鉴,以开放胸怀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要赓续传统、守正创新,让古老的文化基因与时代主题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明体达用、共创未来,让古老文明更好造福当今、造福人类。”(引文出自新华社《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开幕 王沪宁出席开幕会并致辞》)
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先生,作为国际儒学联合会的理事,受邀参加本次大会。在金秋和煦的秋光中,10月20日,冯哲院长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上,即席作了题为《孔子的天下观与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发言。在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言

冯哲 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大家好!在此意义非凡的国际儒联大会第七届会员大会上,我深感荣幸能与诸位同仁相聚一堂,共同深入挖掘儒学的丰富内涵,并探讨其对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深远启示。今天以“孔子的天下观与世界文明新秩序——《论语》观天下:孔子留给我们的智慧启迪”为题,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思考。

       人类的孔子,永恒的《论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智者,他以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照亮了华夏文明的天空,他就是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人之一,其一生致力于传播教化,以“仁”为核心思想, 构建了儒家学说的宏伟殿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轨迹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钱穆先生在《孔子传》中,以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考证,为我们勾勒出了孔子波澜壮阔的一生,从贫贱的出身到成为万人敬仰的师者,从周游列国寻求治国之道到晚年修订六经、传道授业,孔子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怀。他的思想,如同璀璨星辰,穿越时空的阻隔,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而《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的瑰宝,自西汉以来,便成为了中国识字人的一部心灵 圣经。它不仅仅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忠实记录,更是儒家智慧的集中体现,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真谛。在《论语》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听到孔子那温和而坚定的声音,他教导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世界文化新秩序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文化新秩序。儒家的天下观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借用赵汀阳先生说法,儒家的“天下”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指与形而上意义上的“天”相应的一切形而下世界的总和,包括了普天之下的自然万物和人文世界生发存灭及其联结互动的具体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而人在天地之间,其行为要合于天道,才能尽天命之性,化育万物。二,指中国与四方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国家和人民。“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以共皇天上帝。”(《礼记·月令》) 因此,人们都应遵从上天的旨意与命令。儒家的天下观,博大精深,构筑了一套和谐共生的宇宙秩序与人际伦理体系,其核心精髓可概括为“配天”、“关系理性”及“兼容普遍主义”三大理念,共同绘制出一幅包容万象、和谐共融的宏伟蓝图。首先,“配天”之理念,是儒家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敬畏与顺应。它教导我们,人作为天地万物之灵,应当时刻铭记自身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命,以谦卑之心融入宇宙的宏阔运行之中。这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认可,更是对生命本源的尊崇,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其次,“关系理性”,则是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高超智慧。它倡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交往中,应秉持一种理性而温情的态度,力求在冲突与合作中找到平衡点,实现“互相利益最大化”。这一理念如同阴阳调和,既强调个体间的和谐共存,又促进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展现了儒家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艺术与智慧。再者,“兼容普遍主义”,彰显了儒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儒家看来,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大美之所在,尊重并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是通往智慧与和平的必经之路。这一理念鼓励我们在差异中寻找共识,在交流中促进融合,不仅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如何来构建“天下”秩序?在儒家看来,拥有崇高德性的“圣王”上承“天命”,作为“天子”来执政天下。  就是说,“天命”只落实在“天子”的位置上,而不是具体人上,“天子”保持有“天命”的唯一办法就是“敬德”。孔子指出,治理天下国家者,首先要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戴亲人、尊敬大臣、体察群臣、爱护百姓、招来百工、怀柔四夷、安抚诸侯(《礼记·中庸》)。如能依此九项而为,则天下归服。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而儒家的思想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精神支撑。在当今世界,中国与西方仍在各种问题上存在分歧和误解。然而,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让世界读懂中国是一个战略大问题,同样,中国人也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孔子教导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同样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在当今这个文明璀璨多样、交相辉映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文化共融共生的前行之路。儒学,作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其蕴含的深厚智慧与普世价值,在全球文明多样性的画卷上熠熠生辉。此刻,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双创),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跨越国界,迈向世界舞台。

(10月19日,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开幕会并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我们深知,儒学的精髓不仅在于其古老而深邃的思想资源,更在于它如何与现代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双创之路,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或模仿,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新,是在尊重与继承儒学精髓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让儒学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这样的儒学,既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之中,又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全球各地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绘制人类文明新秩序的宏伟蓝图。它不仅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与贡献。在全球文明倡议的引领下,儒学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胸怀,迈开文化中国的世界步伐,向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辉未来进发。让我们携手并肩,以满腔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共同推动儒学的双创与弘扬,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我们在文化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共同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