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翰墨,共绘中山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四海文化论坛:第二场水墨丹青笔会在北京中山堂举行

5月28日上午,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在京开幕。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主持开幕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文化部前部长王蒙等出席。

会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峰会出席代表。书院有幸,承办四海文化论坛。

5月28日下午,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内墨香盈袖、笔意绵长,以"同根翰墨,共绘中山"为主题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四海文化论坛第二场水墨丹青笔会在此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位书画家齐聚一堂,以书画为媒,共叙中华文化根脉,共祈两岸和平统一。

(笔会前,两岸嘉宾在中山堂前合影留念)

(嘉宾签名留念)

翰墨传情:共溯文化同根

活动在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的主持下拉开帷幕。

北京市台办副主任刘先传表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今天两岸艺术家在此挥毫,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精神的致敬,更是对两岸同胞共同历史使命的铭记。"

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谈及此次笔会的缘起,要追溯到一位深受孙中山先生精神感召的台湾同胞——中华诗词艺术协会理事长谢明辉先生。他在阅读了关于中山堂及其历史意义的文章后,深受鼓舞。特别是得知自己早年在中山堂前即兴创作的诗歌被中山先生后人记载,那份对两岸统一和亲人团圆的渴望再次被唤醒。1997年夏天,谢明辉先生首次访问中山堂,面对孙中山先生的雕像,他深情凝望,思绪万千,即兴吟诵出:“心系神州四十年,今宵有幸共团圆。中山堂前问国父,两岸何时不春寒。”这首饱含深情的诗句不仅见证了他个人的家国情怀,也触动了无数两岸同胞的心弦。

(谢明辉先生分享与中山堂的两次诗词笔墨之缘)
    受此灵感激发,谢明辉先生萌生了在中山堂举办两岸水墨丹青笔会的想法,希望通过书画艺术这一桥梁,连接两岸同胞的心灵,共续中华文化薪火,共祈两岸和平统一。经过两岸相关单位精心筹备,这场以“同根翰墨,共绘中山”为主题的水墨丹青笔会得以成功举办。    笔会特邀嘉宾台湾政治大学汤绍成教授与汪辜会谈亲历者、台湾师范大学朱荣智教授分别分享这30年亲历祖国大陆的变化。

(“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台湾中华诗词艺术协会理事长谢明辉先生在现场又吟诵了新作《中山堂忆》:"再见中山三十年,无限回忆在堂前。两岸春寒今更胜,统一再祈孙中山。"诗句中饱含对两岸团圆的深切期盼,引发全场共鸣。  

丹青共绘:笔端流淌家国情怀

挥毫环节中,两岸艺术家分两组展开创作。两岸书画家同台泼墨,以谢明辉先生诗意为灵感,共同完成一幅象征"两岸一家亲"的巨幅水墨画作。画中山水相连、两岸书画家在创作中融入了孙中山的肖像,巧妙地将中山堂的历史记忆与两岸当下的深情厚谊凝聚于笔端。

以艺为桥:赓续文化薪火

活动尾声,两岸书画家互赠作品,并集体合影留念。北京书画家表示:"书画是跨越海峡的文化纽带,今天我们不仅交流技艺,更传递了共同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复兴的道路,这也是我们艺术创作的精神源泉。"

台湾书画家感慨道:"中山堂是两岸共同的精神坐标,这次笔会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天下为公'的胸怀。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在两岸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财富。"

据悉,本次笔会作为四海文化论坛的重要活动,部分作品将捐赠给中山堂永久收藏,成为两岸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