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下午,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四海文化论坛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盛大开幕。此次论坛聚焦“中华文化在两岸的发展(一)孙中山与中华文化(二)AI时代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路径与方法”主题,众多两岸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两岸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展开深入对话,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两岸和平统一贡献智慧与力量。

追溯文化血脉,筑牢情感纽带
论坛在视频《故乡啊!你是否还记得我》中拉开序幕,台湾三一寰宇文化协会杨庆亮执行长引用汤显祖《牡丹亭》名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为视频配音,展现了两岸割舍不断的文化血脉与深厚至情。童声吟诵贺知章《回乡偶书》的场景,更令在场嘉宾动容。主持人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强调,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断的血脉联系。

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海淀地区海外联谊会会长冒小飞发表致辞。他首先对论坛的开幕表示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台湾朋友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冒小飞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在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怀着敬畏之心,守护5000年文明的根脉,更要以创新的精神,开辟中华文化传承的崭新境界。这是两岸同胞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理事会荣誉顾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向论坛发来视频致辞,他指出:"当今世界竞争激烈,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和谐包容、和平共处的理念,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希望四海文化论坛能够持续举办,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发挥中华文化愈益凸显的人文教化价值。"他特别强调,"两岸同胞应当携手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共同向世界传播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科技成果真正造福全人类。两岸青年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中坚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卓新平指出,近现代中华文化复兴有“外求”与“内寻”两条路径,孙中山先生融合二者,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结合”的中山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认为,中山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现代传承的精神灯塔,其“爱国、革命、大同、博爱”核心理念与中华文化传统高度契合,为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重要精神指引。在AI时代,科技为两岸文化融合开辟新场域,两岸应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坐标系中,携手书写中华文化现代篇章。

台湾一带一路经贸促进协会名誉理事长汪诞平指出,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理想正逐步变为现实,中国通过精准扶贫等措施实现脱贫、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抗疫合作,“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得到充分彰显。

全国政协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周北川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平台,两岸学者应紧密携手,探索中华文化现代传承路径。

台湾大学资深学者张志铭教授:从《实业计划》到“一带一路”论述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的先导与启示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建国方略》中提出修建铁路、公路,开凿水道和运河,建设海港,发展农业、制造业、矿业等宏伟蓝图,展现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热烈期盼。在当时旧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这些构想虽被视为空想,难以实现,但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下,孙中山先生描绘的蓝图早已实现,且中国人民创造的成就远远超出了他的设想。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践,正是对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孙中山先生设想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国沿海、内地、边疆的连接与发展,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孙中山先生的理念一脉相承。孙中山先生希望中国能够吸收世界文化而光大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明的互鉴与融合,实现了他“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的愿望。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繁荣。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的精神纽带。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主题演讲:深入剖析,共谋发展
论坛期间,多位知名学者发表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演讲。台湾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特聘教授高柏园在《两岸中华文化的再凝聚与新开发》的演讲中,深入剖析了当前两岸文化交流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了促进两岸人文学者深度合作、实现中华文化再凝聚与新开发的宝贵建议。他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呼吁两岸学者共同努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奉元学会理事长潘朝阳教授则围绕《三民主义》的“三统说”精神与“三世论”思想,深入探讨了儒家文化与孙中山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当代两岸关系的重要影响。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他生动展示了儒家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和宝贵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演讲中,从学术传播外延层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在当代的应用。她指出中华文明一体多元,儒道释共生可完成现代人的逻辑自洽。她呼吁将高深学术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的重要建议。她强调,两岸同根同源,应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AI时代两岸弘扬中华文化的路径与方法
在四海文化论坛的第二个主题“AI时代两岸弘扬中华文化的路径与方法”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两岸同胞如何更好地守护与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嘉宾们一致认同,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仅仅是技术的堆砌,而应深深植根于人文精神的土壤之中。他们强调,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为AI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而AI则能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推手。

(台湾一带一路经贸促进协会理事长谭世坪)
应借鉴儒家的智慧,以心性之学培养算法的道德自觉,理性引导和塑造AI的学习路径与内容,确保其发展方向符合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同时,应充分利用AI技术的优势,推动中华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让古老的文化智慧以更加生动、便捷的方式触达每一个现代人。

(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吴愁)
此外,嘉宾们还高度关注AI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潜力。他们认为,通过AI技术,可以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音乐、绘画、影视作品等,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创意与活力。这些作品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两岸专家学者呼吁,在AI时代,两岸应携手利用新技术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提升。通过共享文化资源、开展联合创作、举办线上文化活动等方式,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与情感交流,让中华文化在全球化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交流互动:热烈讨论,共探未来
在交流互动环节,两岸专家学者们就“钱穆先生文化调和思想对于两岸文化交流的启示和作用”、“两岸融通:区位世代的跨域治理解构初探”、“坚持和合理念,促进文脉相通,共绘全球治理美好蓝图”、“论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文化建设”,“网络传播与文化影响:两岸青年交流大数据研究”“两岸共同弘扬嫘祖文化”“盛世集大成——运用AI完成一部全民文化宝典”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总结成果,展望未来
在会议总结环节,与会嘉宾们表示,此次论坛为两岸学者提供宝贵交流平台,为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弘扬与发展开辟新思路和方向。他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两岸的繁荣发展,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华诗词艺术协会理事长谢明辉先生)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先生)
两岸专家学者强调,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让我们铭记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精神,共同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文化,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岸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