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国学夏令营走进京林蔬艺上庄园:在田园间解锁黑水虻的“生态密码”

7月14日上午,四海国学夏令营的师生们走进京林蔬艺上庄园,开启了一场以“自然共生与生态循环”为主题的研学之旅。孩子们穿梭于田园之间,观察植物生长、探秘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的奥秘,在实践与互动中感受自然的智慧,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教育课”。

田园初探:在自然观察中感知生命之美

活动从庄园的自然导览开始。讲解员带着孩子们漫步田间,眼前是绽放正盛的绣球花,层层叠叠的花瓣如云似霞;月季娇艳欲滴,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叶片翠绿的罗勒随风摇曳,散发出清新的香气。“罗勒不仅是香料,晒干磨成粉撒在披萨或鸡蛋上,香味能飘满整间屋子!”孩子们凑近叶片轻轻揉搓,清新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有人忍不住感叹:“原来香料的‘原料’就在我们身边!

“这片叶子像蝴蝶结,菜青虫可喜欢了!”“圆白菜要是喷了农药,菜青虫还会不会来产卵?”讨论声中,孩子们对田园生态的观察力被悄然激发。这些看似零散的对话,恰与后续黑水虻“吃厨余”的课程形成了巧妙呼应——自然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生态循环的缩影。  

黑水虻课堂:小小“清道夫”的大能量

“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虫子,专吃我们扔掉的剩菜剩饭,还能变成肥料!”随着老师的提问,孩子们迅速围坐,开启了“黑水虻探秘之旅”。  

通过动画与实物标本,孩子们认识了这位“环保小卫士”:黑水虻的生命周期约35天,经历卵、幼虫、预蛹、蛹、成虫五个阶段。最神奇的是幼虫期——它们像“迷你粉碎机”,能吞下比自己体重重20万倍的食物!“20万倍是多少呀?”“相当于一个小朋友吃掉200吨披萨!”幽默的换算让课堂笑声不断,孩子们在惊叹中记住了黑水虻的“超能力”。 

“为什么厨余垃圾适合黑水虻?”“它的便便会变成什么?”抢答环节中,孩子们争相举手:“厨余里有维生素,像小虫子的‘奶粉’!”“便便和枯叶堆一起能变成有机肥!”导师笑着补充:“这些肥料种出的菜,可能就是你们餐桌上吃的‘有机蔬菜’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黑水虻不仅能‘吃垃圾’,还能帮我们种出更健康的菜!”  

(用显微镜观察黑水虻)

童话剧场:用故事传递环保理念

为了让知识更生动,孩子们分组编排了童话剧。

有一组的小朋友演绎了《黑水虻大战白菜小镇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小镇:菜市小镇和白菜小镇。白菜小镇总欺负菜市小镇,还带来很多害虫。  

一天,白菜小镇的人又来威胁:"要么让我们住进来,要么就攻打你们!"菜市小镇人少,只好答应。  

危急时刻,两只黑水虻飞来,勇敢地赶走了白菜镇的人。从此,白菜小镇再也不敢欺负他们。  

黑水虻对菜市小镇说:"我们帮你们吃剩菜,粪便还能夯实地面,破旧的地方交给我们,保证焕然一新!"  

从此,两个小镇和谐共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组的表演生动活泼,充满童真童趣,在故事中传达了黑水虻可以处理厨余垃圾,有助于生态环保的理念。

还有一组创作了“黑水虻与苍蝇”的对比故事:“苍蝇不爱干净,人们讨厌它;黑水虻吃垃圾、造肥料,大家都爱它!”台下掌声响起时,有孩子悄悄说:“以后我要把剩饭喂给黑水虻,不能随便扔垃圾桶。”这些充满童真的表达,正是环保意识萌芽的最好见证。

这次童话剧场的表演不仅让孩子们深入理解了黑水虻的生态价值,更通过创造性表达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正如指导老师所说:"当科学知识变成会说话的故事,环保理念自然就住进了孩子们心里。"

从农场到生活:环保意识的自然生长

活动尾声,孩子们讨论起“如果庄园用黑水虻处理厨余会怎样”。“厨房的烂菜叶不用扔,喂给黑水虻就行!”“肥料种出来的菜,可能更甜!”这些想法,折射出研学的深层意义——在观察、体验与创造中,环保不再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生动实践。  

(冯院长为积分最高的那组同学颁发奖品。其他同学也获得了“种子贴”的奖品)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理解‘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四海国学夏令营负责人冯哲院长表示。当国学经典中的“天人合一”遇上现代生态科技,这场京林蔬艺上庄园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颗环保种子的播撒——它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学会用更温柔的方式与自然相处。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