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四海国学夏令营北京西山徒步记

盛夏七月,四海国学夏令营的师生们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西山徒步之旅。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以脚步丈量西山,用心灵对话古今。

行脚西山

沿着西山蜿蜒的山径拾级而上,蓊郁的树冠在头顶交织成天然的翠幄,斑驳的光影在石阶上跳跃,为炎夏带来沁人的清凉。

行至半山腰,温泉镇的全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现代楼宇鳞次栉比,在阳光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与山野的静谧构成一幅古今交融的和谐图景。

游目骋怀

最令人难忘的是抵达西山观景台的时刻。登高远眺,层峦叠嶂如翠屏般在眼前舒展,山风拂面,挟着草木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同学们在观景台上小憩,分享着各自带来的美食,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疲惫也在温馨的分享中悄然消散。

稍作休整后,一行人沿着山间小路继续前行,来到国家植物园的樱桃沟。老师贴心地为同学们准备了矿泉水。随后,大家步入丁香园,在绿荫掩映的小径间漫步,感受夏日的清凉与自然的馈赠。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在丁香园,吴涛老师带领的乘车小组与徒步队伍胜利会师。吴老师为大家讲解了丁香的文化内涵:在汉代,尚书郎上朝面圣时,口中含着用丁香制成的"鸡舌香",既为清新口气,更以此表达对皇帝的敬意,这也是"明德惟馨"的生动体现。

一行人继续沿石板小路前行。潺潺流水在路旁欢快地歌唱,偶尔跃过石阶,溅起晶莹的水花。沿途经过一片澄澈的湖水——澄明湖。吴涛老师讲解:"'澄明'二字,正是古人追求的心境。如《庄子》所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意为:修养极高的人内心如明镜般澄澈:外物来时如实映照,不刻意迎合;外物去时心无挂碍,不滞留执念。),这启示我们要保持内心的澄澈明朗。"同学们驻足湖畔,看碧波映照青山,体悟"澄明"二字蕴含的智慧。

谈及路旁的梧桐树,吴老师特别引用了《诗经·大雅·卷阿》中的名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意为:凤凰在高冈上鸣叫,梧桐在朝阳下生长。这几句描绘了太平盛世的祥瑞景象。)

他告诉同学们,古人认为梧桐是"凤凰之木",只有德行高尚的君子才能吸引凤凰降临。这棵棵挺拔的梧桐,正是对"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一美好寓意的最好诠释,寄托着人们对君子品格的向往。

在老师们的悉心照料下,师生们在湖畔享用了书院精心准备的午餐。餐桌上,同学们互相分享美食,体贴照顾彼此,其乐融融。师徒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份温暖的情谊,正如这澄明的湖水,映照着美好的心灵。

寻访红楼梦中人

餐后,队伍继续前行,来到黄叶村。这里曾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居住地。陆芸老师带领同学们穿过斑驳的大门,来到一处古色古香的红楼诗社牌块前。牌块上绘有金陵十二钗及红楼其他重要人物的精美画像,陆老师娓娓道来:"这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王熙凤,那位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这是“无故寻愁觅恒,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那是醉卧石凳、酣眠花丛、为人英豪阔大的史湘云,这是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的薛宝钗……"。

当讲到薛宝钗时,赵俊尧同学突然举手提问:"老师,宝钗吃的冷香丸有什么特别含义吗?"陆老师眼睛一亮,赞许道:"俊尧同学问得好!这冷香丸确实暗藏玄机——它用四季白花的花蕊配以雨、露、雪调制,既象征宝钗'冷美人'的气质,又暗示她压抑本性的悲剧命运。"她欣慰地鼓励道:"俊尧同学能注意到这个细节,可见读书用心。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在经典中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意。",时长00:39

随后,师生们又移步至另一处文化景观——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前。

只见图谱上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核心,纵横交错的姻亲关系如同一张精妙的蛛网。陆老师一边指着人物的姓名,一边讲解:"同学们看,贾母是这个家族网络的核心,她的两个儿子分别迎娶了史家和王家的姑娘,而女儿又嫁入薛家。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姻关系,正是四大家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她特意指着图谱上几个关键节点,讲解道:"注意看,元春作为贾家女儿入宫为妃,她的命运直接牵动着整个家族的兴衰;而宝玉与宝钗、黛玉的姻缘纠葛,又暗含着家族政治的考量。"

同学们围在图谱前,有的认真记录,有的若有所思。有一位同学突然发现:"老师,原来王熙凤既是贾琏的妻子,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这种双重身份让她在家族中既有实权又处境微妙!"陆老师赞许地点点头:"你观察得很仔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造就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特色。

同学们在黄叶村的树下,或凝神倾听,或热烈讨论。微风拂过,叶子沙沙作响,仿佛也在诉说着大观园里的往事。这一刻,三百年前的文学经典与当代少年的求知热情,在黄叶村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回望西山,暮色中的山峦如墨般晕染开来。这次徒步之旅,从书院所在的香山北坡翻山到香山南坡,行程近5个小时,不仅让同学们锻炼了体魄、亲近了自然,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在此完美融合。

笔者后记:

西山一游,诸生获益良多。尚书面圣,令人想见古人风雅;黄叶茅庐,可以想见著书之情。诸生虽生长城市,今日得沐林泉之趣,受国学之熏陶,实为人生快事。愿以此游为始,继以日新之功,则他日成就,未可限量也。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