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夏日的雨水淅淅沥沥,四海孔子书院里书声琅琅,笑语盈盈。第21届四海孔子书院国学夏令营第一期结营仪式在温馨而热烈的氛围中圆满举行。14天的国学浸润,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经典诵读、礼乐熏陶、研学实践和师生互动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书院如家庭般的温暖。
少年志道,经典传心
清晨的朗朗书声,是书院最美的风景。在为期14天的夏令营中,孩子们沉浸于《论语》《诗经》《易经》等经典的学习,不仅诵读经典,更在吟诵中抒发志向。结营仪式上,志道班和少年班的同学们齐声诵读《论语》,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书院,展现了他们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解。

更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对“仁”的领悟远超预期。有的孩子说:“‘仁’就是要像王阳明那样,时时照察自心。”有的说:“‘仁’是时时提醒自己向善、向上。”还有的说:“‘仁’是对他人有体察、有觉知、有关照。”这些稚嫩却深刻的回答,让冯哲院长感慨:“我们的同学里,确实有一批具有哲学天赋的孩子!”
礼乐兴邦,少年乘风
书院的教育,不仅在于经典的传承,更在于礼乐的熏陶。在四海国学夏令营中,孩子们学会了敬重与诚恳;结营仪式上,同学们吟诵《诗经》中的《关雎》《桃夭》《兔罝》《殷其雷》等诗篇,他们感受到了诗中“兴、观、群、怨”的生命力。陈熙然同学带领全体同学演唱《少年乘风》,没有彩排,却唱出了少年人的朝气蓬勃:“我们心相同,乘着春风画彩虹,我们追着梦,迎着朝阳争先锋……”歌声里,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美好期盼。 武术展示中,同学们站定亮相,出拳时虎虎生风,踢腿干净利落,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整齐有力,将"少年乘风"的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阵阵喝彩。



(焦月、龙彧嫣、武文心同学合作歌曲《稻香》,唤起了童年的美好回忆)

(闫文慧、李闫晨熙母女四手联弹英文歌曲《Five hundred miles》,清新唯美,仿佛在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并肩成长)


千年敦煌,飞天有灵
在《敦煌飞天小仙》的朗诵中,牛韵涵同学用童真的声音,讲述了莫高窟壁画背后的故事。那个从公元八世纪"偷偷溜出来"的小仙女,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头束双髻,肩披彩带,腰系长裙",与十一位姐姐在云中飞舞,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历史的伤痛也随之而来:"1907年开始,外国侵略者洗劫我们的家园……用化学胶水把我们从壁画上粘走……氧化、变黑,不复当年的光彩。"
小仙女的呼唤令人动容:"请把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只有被看到,留下来,被传承,莫高窟的生灵才能永久地活下去。"这不仅是一段表演,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让孩子们懂得守护文明的重要性。
研学山水,知行合一
14天的夏令营,孩子们不仅读书,更走进自然与社会。他们探访孔庙国子监,在大巴车上畅谈“仁爱”“礼义”的理想;他们翻越西山,在漫山蝉蜕中捡拾自然的馈赠;他们在生态园、科技馆中感受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一位小朋友兴奋地分享:“我爬山时捡了50多个蝉壳!”另一位同学则说:“我最喜欢甲骨文课,做了扇子,还画了画!”
师徒如父子,书院如家庭
在四海孔子书院,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如同父子、家人。冯院长在临别寄语中动情地说:“我跟他们在一起,换了一种活法。我向他们提很难的问题,他们设计‘坑’我的书签,密谋反制考倒我,我与他们斗智斗勇,欢喜同游,乐在其中。”
最让人感动的是西山之行,冯院长临时起意陪孩子们徒步,没带水、没带食物,却成了“最幸福的人”。“小朋友把自己的仅存的一点水倒给我,把惟一的能量棒塞给我,那一刻,我看到了他们的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悲悯之心。”院长感慨,“这就是孔子说的‘仁’,这就是孩子的本真善良。”
颁奖典礼,见证成长
结营仪式上,冯院长为每一位同学颁发了结业证书,班级根据同学们的回答问题情况和日常生活表现评选出三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奖品有温泉镇特色冰箱贴、故宫文创,还有《讲给小朋友的〈论语〉》图书。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全体同学合唱《礼运大同篇》。在悠扬的歌声中,孩子们仿佛看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
未来可期,相约来年
院长在临别寄语中透露,未来希望能开设《中国文化与人工智能》课程,让孩子们用现代科技传承中华文化。“如果你们能用中国文化和AI结合,让全世界都来玩中国文化的游戏,那该多好!”他的期待,也是书院的愿景——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14天的夏令营,短暂却深刻。孩子们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成长;书院收获了欢笑,更收获了希望。离别之际,院长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孩子们笑着挥手,眼中却闪烁着不舍的泪光。而这份书院如家庭、师徒如父子的情谊,将永远延续。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正如同学们合唱的那首《世界赠予我的》:"世界赠予我虫鸣......"十四天的夏令营,赠予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对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少年乘风,礼运大同;四海同心,未来可期!
我们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