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经典问答

 

问:家长自己不懂音乐,也能给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吗?
答:欣赏音乐,显然并不需要以懂与不懂作为入门前提,就像不懂营养学、不会烹调,并不妨碍我们品尝各种美味一样,每一个有健康听觉的人,都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感受着身心内外各种丰富的声音。当音符与旋律触动某一片心灵空间,启动人的遐想,体验到情感共鸣、境界沟通就是被感动;把握了其内在的情智,像看到一个人的心灵或某种心境,就可以说“懂了”。倾心听与漫不经心听是完全不一样的,听一遍和听几遍、几十遍也很不一样。对于那些内涵深厚、表达含蓄的作品尤其如此,听的次数多了,不仅潜移默化地陶冶了性情,也更容易透过音乐语言的表层而直入灵魂的深处。只需要倾听,完整地、静静地、用心地听,无需任何解释,沉睡的心灵将被唤醒,生命的潜能会慢慢复活,这本来就是一种非常简单、行之有效地走进音乐世界的路子。可是现在的状况却是要么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要么就是在考级、升学的压力下,把一大批琴童的童年时光耗费在负担沉重的技艺操练上。

    其实,对于个别确有音乐天赋的儿童,这种越过技艺操练(并不是取代)、直接进入音乐、悉心听辨的方式,不断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篇章、体验的过程,也正是学习音乐、提高综合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激发创作灵感的必修课,才会为他们的一生打下深厚的养料基础。
家长自己不懂音乐,照样可以放音乐给孩子听,也正好和孩子一起欣赏学习。诚挚地希望看到各位家长从自己做起,抱着一颗儿童般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倾听。

问:为什么刚开始会觉得有些音乐听上去多少有些不入时、不入耳?应该怎么办?


答:并非所有被称作音乐的声响都对人有益,也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用作教育来化导人心,儿童教育及胎教音乐尤其需要精心斟选。如果耳朵在社会大环境熏染下,日久年深已经不知不觉被动地习惯了繁声俗韵,一开始完全可能出现对一些深刻而不为人所熟知的音韵的不适应,这时既不要着急,也不应放弃,只是依旧平静地去听,哪怕心不在焉,只把它当成背景音乐,仍然按照每日必听的进程,一遍遍走下去,积累下来,直到耳熟能详的时候,自然会渐渐听出其中真味,这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好文章不厌百回读,好曲子也不厌百听,每一遍读和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另外,有些音乐在夜阑人静时听,明显会觉得更合心境。正心诚意,一洗白日的纷杂,渐渐沉静下来,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走进“音境”里的,不论大人孩子都是如此。这或许可以算作是听这一类音乐的准备条件吧!值得一提的是,音乐能够催眠,伴人入睡,这是它在生活中的功能之一;但是,如果有孩子听得专注入神,毫无睡意,这时,就当调整听音乐的时间,提前一些,以便让这个小天才既能吃足养料,又能按时睡觉。
经典的东西,往往因深刻而显得暂时难懂,但真正能让人受到启迪与升华的话,确实耐听、值得回味、经得起历史的淘汰拣择的,必然还是这些称得上是经典的作品。儿童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也绝不可以仅仅只有儿歌,好的儿歌无庸讳言有很多益处,但只听儿歌的必然结果是如同“文化侏儒症”一样的“音乐幼稚病”,这样就错过了人生潜能开发、成材奠基的最宝贵阶段。这也是整个儿童经典诵读工程的基本理念。

问:音乐的内涵深厚,儿童没有足够的人生体验,能听懂多少,这样还会有益吗?
答:同儿童经典导读理念所倡导的一样,现在不懂将来会懂。人的听觉模式的形成主要在十二三岁之前,现在耳朵听熟了,理解了这种音乐语言,将来才能听得进去,从而理解其中更深的内涵。这一定是有益的。
事实上,我们不能草率地以成人的既定听觉习惯和思维模式来约束儿童,也不能武断地完全以成人现有智慧来测度儿童的潜在能力。
儿童心性广大、心地纯洁,婴幼儿更是天根未断、元气充沛,他们感受世界、接收信息、学习模仿、适应环境的方式虽然可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但至今并未完全被大人们所认识、所理解。认识自己毕竟是人类智慧的极限,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耽搁了培养出巨人的可能性与最佳时机。
特别是,人类历史的早期与个体成长的童年期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因而也就更容易产生共鸣,这也是经典音乐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传承下来的根本原因之一。

问:怎样在家庭中创造良好的气氛,来引导孩子实现听音乐的理想境界?
答:
家庭气氛和家长、家风,以及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素质、修养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文化修养在这里虽然也很有关系,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抱着相敬相让之心,省掉化掉无宜的争执,简化淡化干不完的琐事,如此才能腾出尽可能多的休闲时间。
有了和睦安祥的家庭气氛,音乐就可发挥作用了。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色彩丰富,让心灵如此容易地感受美与永恒。对于文化修养并不很高,而又对之心怀向往的人,听音乐(当然是能充分代表文化精神的经典音乐)或许还是一条补充养料的捷径。因为,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满腹经纶,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文化的眼光,美善的心灵,艺术的生活。
让一切都在轻松平静的和谐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养成习惯,较为规律、灵活合理地安排时间。既应该有专门听音乐的时间,并不在多,比如每日一次半小时;又应该善于结合家人孩子的心境情绪变化,在适当的场景下安排合适的背景音乐。
早起晚睡之前是听音乐很好的时间。一般而言,唤醒音乐可从舒缓宁静渐至活泼优美,能让人灵醒、愉快、精神为好;催眠音乐以徐舒轻柔,含蓄悠远,能渐渐让人沉静下来,安详入睡为好;进餐音乐节奏不宜太强……。
父母下命令,孩子像完成任务似的守在房间里听音响是较难有最好效果的;但如果大人们自己专注、投入地听并从中有所感悟,自然会很容易感染和吸引孩子。儿童敏感的心灵似乎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接收到大人们心理状况变化的信息,因此,当父母自己有了体会时再放给孩子听,这种潜移默化的功用就很不一样了。一旦儿童从小就把静静地听音乐当成和吃饭、游戏一样自然而乐于为之的日常活动,持之以恒,他日自会有可喜景象。

问:是否听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就一定越好?怎样把握时间长短和次数,来达到最佳效果?
答: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胎儿和婴幼儿的听觉器官仍很脆弱,所以给他们听音乐的时间并不宜太长,一般一次半小时左右。如有特殊情况,需要中间打断,应在一曲结束时停止。完整地倾听每一首曲目,不以成人既有的心智听觉模式来选择播放,只需按顺序及灵活、规律的适当时间让孩子们去听并养成习惯,使之成为每日必不可少的一项具体活动,而不是任务,能持之以恒渐渐乐在其中就好。
第一个阶段,可以用要求已经会说话的儿童慢慢记住曲名的方式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促进音乐记忆和分辨力以及考察他们是不是专心在听,但一定注意不能让他们以记住曲名为目的,万不可形成记住曲名就算听过了音乐的概念。
第二个阶段,鼓励孩子们根据音乐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内心所感受的意境、情绪,用绘画或者只是色彩的拼凑,用语言或者只是表情,用随乐起舞或者只是一些“自编”动作表达出来。老师家长们也不妨融入其中随他们同乐。有的孩子也许第一次听就会有很强的感受和表现,有的也许是很多次,还有的可能始终反应平平,不必拿这些为绝对尺度去衡量他们的天赋,善于观察的老师家长们对孩子们好的表现,应该默默地鼓励。对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还应有巧妙地启发和更多地鼓励。
每天听音乐的次数,在保证至少一次的情况下,可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整体的时间表,灵活合理安排。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孩子的兴趣,宁可让他们意犹未尽而打住,也不能一次灌得太多而伤了胃口。

问:恰如其分地选取背景音乐,应把握什么原则?
答:
音乐语言不同于文字语言,它较难像文字那样准确表达某种具体的事物,但却很能直接传递情绪与心境,给人留下广阔的遐想空间,所以特别能创造气氛。在影视剧以及身边的商场、餐厅等许多场合,都可常常听到各种背景音乐。家庭及个人陶冶情操、营造高尚优雅、宁静安详的生活氛围,音乐正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先不说和乐吟诗、配乐作画、随乐起舞,即使闭目养神、喝茶看报、浇花下棋,都不妨适当地加入一些音乐的背景,颐养身心,使休闲生活显得更加和谐多姿。
选取背景音乐主要是要配合当时所从事的活动和特定场景下的气氛,既不宜喧宾夺主,也不能完全不相干。在不干扰主要活动的前提下,背景音乐若使人在似听非听或者“不用脑子、不操心地”听的状态下,得以调和,放松,舒解压力,就算达到功效了。
大家一般很好理解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里,不同的学习风气对孩子的影响;同样,在幼儿园、校园和家园里,营造一个整体的文化氛围,配合圣贤经典的文字教育,无疑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诵读古诗文经典配以合适的经典古乐,整体的气氛无形中会加强儿童对文字经典的潜在理解力,加深和促进联想记忆,音乐的节奏对把握韵文的节奏也会很有帮助。这时的背景音乐当然不宜太强,它和在课间、游戏、做体操以及音乐欣赏课上要求、吸引孩子们专注地倾听的音乐,色彩有所不同,可以说经典的曲目都值得专门欣赏,但选取背景音乐则必须针对不同的场景分别选用。不同风格的经典需要不同的音乐来配合,比如《大学》、《中庸》、《论语》宜以中正平和、含蓄温厚之调为主相配,《老子》、《庄子》宜以轻微淡远、启人哲思之韵为主相和,诗词的风格多样,音乐的选用或者优美流畅,或者宁静活泼,都可随宜。课间、游戏背景音乐以活泼、流畅、色彩明净为主,进餐音乐以舒展流畅、愉悦平静、节奏不是太强为好。……
音乐教育不只是在音乐课上进行的。它应该融入儿童的生活,这样才更有利于将大人所教的内化为儿童所成的。

问:音乐胎教的原理及应注意的问题?
答:声学实验表明:只有中低频的声音能穿过较厚的母腹皮肤而被胎儿听见,这个角度而言,似乎只有古琴音乐较为合适了。其实,既然是胎教,就必定是作用于母子两方面的。胎儿对母亲的情绪、健康、心智状况的细微变化有着甚至比母亲自己还要敏感而直接的体会。中国文化中对胎教的重要性很早就有非常深刻而原则性的认识,比如《列女传》中对周朝文王武王的明圣与“周室三母”有德,能够进行很好的胎教的记载和论述等等,后世历代也都有不少专论(当然不只是医学角度的胎养)。其大原则主要是:母亲要务必正心正行,慎于所感,包括视、听、味、触、思等等,“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原文一段附后)因为母亲有意无意中所感受到的所有信息都会影响到胎儿的成长,这些也都被现代科学所证明是非常正确而重要的。
因此,胎教作为一个整体,能够调节的可控因素主要还在母亲方面。《国乐启蒙》的近八十首曲目中活泼流畅的、沉静安详的等等,风格虽多样,均是深具优雅韵致之经典,非常适合作为胎教音乐。配合以母亲的诵读圣贤文字经典,会更利于宝宝的启智。当然,也要注意适度原则,如果用心太过而致疲倦,就适得其反了,毕竟胎儿的听觉器官还非常脆弱,音量也应适度,还当尽量避免外界嘈杂燥乱、刺耳激烈的声响。情绪调节非常重要,总以平静、安详、愉悦为好,避免烦躁、忧虑等等。虽以静养为主,也应与舒缓的活动相结合,国乐经典中适合静养和配合活动的音乐都有不少,熟听之后,自己选择欣赏,自会乐在其中。
[附: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注:盲人乐官)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汉•刘向《列女传•母仪》)]

问:怎样学会对自己“施行”音乐疗法?
答:
音乐疗法在情绪心理影响的方面,效果比较显著,所以对身心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有着很好的作用。对自己“施行”音乐疗法,不像医生给病人开处方,它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诊断和引导,好像食疗保健、做操打拳这些养生方法一样,是一种日常的自我调节方式。许多疾病是生理心理交互作用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只是人们往往不太注意反观自心,较少深层之内省的习惯,尤其是及时检查出生理疾病的心理因素,所以未能及时化解病因,防患于未然。养生保健是身心两个方面的,平和乐观的心态,含容通达的修养同样也是健康的基础,而且它对身体的作用和影响是营养滋补品根本无法替代的。
“对自己施行音乐疗法”,其实就是懂得用音乐,学会选音乐,来帮助自己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一是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另一则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精神。
这要从建立自己的“音乐书房”入手。唱片需要慢慢积累,必备的是一些最基本的经典作品,然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专门选择。从听过到熟悉,再到有深入的感受;从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感染音乐,到被音乐吸引和打动,每个人都会判断音乐的基本情绪,也都懂得色彩变化、冷暖调节的,当然,对各种音乐的记忆与体验越丰富,就越容易知道自己在不同情况下想听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当我们被健康优雅的音乐所打动时,我们也会变得更健康、更优雅。
中国的古典音乐如同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一样,特别能体现人与大自然的沟通、和谐、融而为一,加上中国文化精神中贯穿始终、非常基本的养生、利生思想,使许多古典音乐别具一种生命本有的健康气质,如同万古长空中的清风明月一样,常新常在,确是一剂醒神良药,清凉宜人,给人以不尽难言的感动。
让我们暂时远离喧嚣,在小屋里,不需要很多奢侈的东西,只要安静,打开音响,为孩子或者为自己创造一个桃源仙境,在那些把人带进林下泉边小憩,与白云流水嬉耍的音乐世界里漫步畅游……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