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习何老的《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一书,主要授课内容为第一篇本体论和第二篇人性论中的性善论。
拿到书先翻看了一下目录,了解本书的大致思路,这种集各家学说又分列条目的清晰编排我很喜欢,便于随时查阅学习。
讲到本体论部分时,何老把经典融会贯通地串联在一起,有些观点对我而言是耳目一新的,如:《中庸》注解了《易经》,把这两种书联系在一起,让我对《中庸》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理解起来多了个参照。
《中庸》中“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被大家认为是很核心很纲要的一句话,点明了修学之道,何老讲这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体现,书的自序也提到中国的教育思想本来就出自哲理,确实如此,中国的教育思想有着高度的智慧和对人性深刻的认知,所以教育哲学建立在“性”,在本体上,而这个本性,这个道,何老又引用了《庄子》中孔子的一句话:“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一切自然地合乎天理,可能就是孔老夫子最后到达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先师本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告诉我们通过教育和学习提升自我的觉知来完善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使人自明诚,来学而知之,弥补不能生而知之的遗憾,重新回归天人合一,开创了一条内圣之路。
第二篇的人性论刚起了个头,讲到性善论,何老的一句话“完善的性善论,是人性也善,物性也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不知老子讲的“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否也是对性善论相近的阐述。性善论可以说是儒教教学、修身的根基理念,促使人们带着信念去完成大人之学,去明明德,性本无是非善恶,泯灭一切对立,合而为一,但那种状态不是我们见识尚浅的人所能真实了解的,要提升自己的高度去明白,还是离不开教育。“人不学,不知道”,而性善论就给了我们东里去完善自己的知见,对于从事教育者而言,相信性善,才不会违反常道,反能有个正面导向的力量,去化腐朽为神奇,教育的意义才得以彰显。性善论是可以指示学人去见性明道的。提出这个观点只为一个目标:志于道。儒家的理论从方方面面体现着自我圆满和一以贯之的求学问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