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师共学第二期——朱子小学
尊敬的家长,您好!
希望第一期亲师共学您已阅读。如已有所行动,那正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新开端,也是孩子们的福气啦。刚刚看到一个短文,跟您分享:
问: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师:您影印过文件吗?
答:影印过。
师:如果影印件上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答:当然改原稿。
师:应该影印件和原稿同时改才是最好。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很高兴第一期的共学已经收到家长的反馈。感谢诚敬班王允慈的爸爸!他在文章中谈到:“过去认为把经典背下来是目的,看来背经不是目的,反复、恭敬、认真地读经才是真正的重要学习途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悟性。这也使我自己对读诵佛学经典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对传统教育的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弟子规为德育基础,再加上对经典的熟读,就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尤其在小学阶段,其它似乎可以暂时压缩。”
本期共学我们为大家设计了发表心得的页面,非常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看法。电子稿心得发送至confz@126.com,也很方便大家分享。
从本期开始,我们学习《小学》。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小学》。并开始《小学原序》的学习,日后陆续连载。
朱熹 与 《小学》
——摘录自刘文刚《小学译注》
《小学》是南宋伟大的思想家和著名的学者朱熹纂辑的儿童启蒙教育书。全书“辑圣经贤传及三代以来之嘉言善行”,“分内外二篇,合三百八十五章”,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修养的教育。该书虽为儿童而编,由于“《小学》是读书做人基本”,材料又来自古代经典和名言嘉行,所以该书也被士人普遍作为修身养性之书,甚而有“敬奉如神明者”。小学是古代思想的光辉结晶,特别是古代教育思想的光辉结晶。
朱熹的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培育,受到宋代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的道学思想的影响,是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古代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
热爱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从事教育事业,是朱熹一生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亲自制定《学规》,要学生遵守。朱熹“所至兴学校,明教化,四方学者毕至”。晚年居住建阳考亭,仍讲学不辍。朱熹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朱熹从他做官的经历和教育的实践认识到,要培养人才就要从启蒙教育抓起。要抓好启蒙教育就要有好的启蒙教科书。宋代启蒙教科书虽多,但都不是朱熹理想中的启蒙教科书。于是,朱熹就自己动手编。在他五十八岁的时候,“编次《小学书》成”。
朱熹思想深邃,有广博的学识,编《小学》的时候已近晚年,思想和学问已臻化境,又有广泛的阅历和多年教育的实践,当时的教育又非常的发达,这些因素决定了小学是一本品味极高的书。他是进行思想品质启蒙教育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成人进行思想品质修养的最佳指导书。
小学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小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儿童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明伦”。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建设和维护自己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要建设和维护自己的社会,就要懂得社会。什么是社会呢?最基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校自然要抓这个最基本的东西,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这就是孟子说的:“设为庠序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有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夫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关系,朋友关系。人生活在社会里,就生活在人伦关系里。人伦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此天之性也,人之道也”。要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相当困难。因此,学校就要着重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伦关系,尤其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前面讲的五种人伦关系。处理五种人伦关系的总的原则,就是孟子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社会要安定,要发展,关键是人的素质。所以小学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人的素质上。小学专辟《敬身》,谈如何培养素质。培养素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健身,主要是饮食(饮食中也有品德修养)等。二是礼仪,主要是威仪、服饰等。三、是思想品德。三方面中,思想品德最重要。思想品德最主要的内容是仁义理智信,这就是儒家所谓五常。《小学》的《题辞》说:“仁义理智,人性之纲。”五常既是人性之刚。当然也是思想品德修养之刚,也是《小学》讲敬身之刚。
明伦和敬身是《小学》的两个基本点,二者是互相为用的。要明伦,必须敬身。说得明白些,要正确处理人伦关系,必须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修养。反过来,要敬身;也必须要明伦。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修养,也必须正确处理人伦关系。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所具备的仁义理智信的修养,主要表现在正确处理人伦关系上。
《小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 怎样处理人际关系。二、怎样进行思想品德修养。三、怎样进行生活,如穿衣、吃饭等。所以朱熹概括《小学》的内容是“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从小学的内容也可以看出,《小学》确实是一本教人怎样做人的书。
《小学》培养儿童的具体目标,就是把儿童培养成初步具有圣贤思想品格和行为风范的人,也就是所谓圣贤坯子;为继续教育,最终培养成圣贤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不仅提出儿童童年时代做人的要求,而且提出一生做人的要求,激励儿童终生为之奋斗,确实高瞻远瞩,英明深邃。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进士向明代醇儒成华年间礼部尚书枫山先生,请教如何做学问。枫山先生当时已经年过八十,说:“还是要从读《小学》起。”进士不以为然,说:“小的时候就读过《小学》,现在名成宦退,何必要再读呢?”枫山先生说:“小的时候读,算不得读。”进士将信将疑,回到家里就把《小学》找来读。读了三个月,觉得其味无穷。进士又来拜访枫山先生。枫山先生问:“是读了《小学》来的吧?”进士问:“您怎么知道的呢?”枫山先生说:“看你的一动一静,一语一默,都和以前完全不同,就知道是读了《小学》的收获。”进士一听,完全信服了枫山先生要读《小学》的话。从这个故事知道,古代很多人把小学作为修身养性,研究学问的必读之书。
读书贵在思,贵在联系实际。小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问题特别的多,处处都有触发我们思索和联系实际的契机。
开卷有益,不管从那个角度说,小学都是一本值得认真一读的书。
小 学
朱熹
小学原序
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宜,而莫之行。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今颇搜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
淳煕丁未三月朔旦,晦庵题
(连载之一)
译文:
古时候,儿童的所受的启蒙教育就是洒水扫地,答应尊长呼叫,与尊长谈话以及出入进退的礼节。教儿童懂得爱父母、敬长辈、尊老师、亲朋友的道理,这些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这些知识须要在人的幼年时代就讲解和熟习,以求良好的知识、思想、习性随着年龄一起增长,化育在心性之中,成年以后就没有对良好的习性和正确的思想格格不入的毛病了。古代教儿童的小学教材虽然现在已经见不到全书了,但散见于古代经传和诸子书中的还有很多。读者往往认为古代的东西与现代不相宜,不愿仿效,殊不知(人性)是没有古今界限的,小学教育未必不能学习古人。我搜集材料编纂成这本书,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希望能对国家的风化有一微小的补益。
淳熙丁未年三月一日朱熹题。
注释:
① 小学:启蒙学习。古代8至14岁儿童所上的学校称小学。洒扫:洒水扫地。应对:应,答应尊者长者的呼叫。对,回答师长的问话。节:礼节。
② 亲:双亲,父母。长:长辈。隆:尊敬。亲:亲近。道:道理。
③ 齐家:治家。齐,整治。平天下:处理全社会的问题。本:根本。
④ 讲习:讲解文意,熟悉文字。
⑤ 扞(hàn)格:牴牾,格格不入。
⑥ 搜(sōu)辑:搜集材料并编辑。搜通“搜”,寻找。
⑦ 童蒙:幼稚无知的儿童。
⑧ 资:供,资助。
⑨ 庶几(jī):也许、可能,表示希望或推测。补:补助,帮助。风化:风俗教化。万一:万分之一。云尔:语助词。
⑩ 淳熙:宋孝宗年号。淳熙丁未,宋孝宗十四年,即公元一一八七年。朔旦:初一日。晦庵:朱熹室名,因以为号。
我的心得 —— 亲师共学第二期:什么是《小学》
讨论议题1:“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出自《小学原序》)之我感。
讨论议题2:“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宜,而莫之行。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出自《小学原序》)之我感。
讨论议题3:如何成就学习型的人生(我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吗?我能吗?)
我自己感兴趣的议题:
您可以选择其一发表心得,也欢迎提出您的独到视角。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