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阳老师的夫子像
好友赠我一尊夫子的塑像,我奉于四海孔子书院宿舍房间,朝夕相伴,晨昏定省。在我眼里,夫子更像是我祖辈中一个敦朴忠厚的长者,微笑着关爱、关怀、关注我等晚生绵延的生命成长。因此我对夫子塑像亲近有加,珍爱备至......
夫子在昨天,而我在今天,两千多年,二十余个世纪的压缩,时空无法阻隔我与夫子的距离,我与夫子的心依然很近、很近。夫子的“中庸之道”、“仁者爱人”的思想,潜移默化到人们的血液当中,并内化成国人基因的一部分。夫子那种恢弘的谦逊的儒雅风范,既是源,又是流。而我,一介书生模样,却也是一脸自尊、一身傲骨。因为有一种浩然之气贯通古今,跨越时空,同在夫子和我的心中充盈、流溢。我忽然觉得我们是同属于中华文化长河中奔腾不息的源流......
丙申年四海孔子书院礼乐祭孔释奠礼
雄视千古文化巨人,我在为夫子而傲,是为那深深的长长的中华文化底蕴而傲,更为在历史长河中撞击出五彩斑斓的浪花而散发的书卷墨香而傲。我也为自己而傲,因为我也算是一个儒学的门生,一个儒家的践行者,凭着毅力、凭着坚持、凭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正在同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共同使用着中国汉字,应用着汉字书写与书法,不间断不懈怠地学习、继承、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傲,无愧于儒之先贤,无愧于中华文明,无愧于几千年的方块字,无愧于中华文脉的生生不息!
丙申年四海孔子书院礼乐祭孔释奠礼
我一个人的神情蕴藏在四海孔子书院全体师生的神情当中,书院师生的脸庞,同时涵育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方式,是一个东方民族自尊、自持、自强的象征。这是东方文明的自豪,这是中华文化的自傲。一个文明能从甲骨文走来,也一定能豪迈从容地向明天走去。这傲,是铮铮铁骨,是中国自信!这傲,是四海孔子书院师生坚韧的神情,由远古到现在,由现在到未来......
夫子塑像的着装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夫子亦每每从服饰出发,回顾历史,针贬现实,品评人物,判断是非。从某种角度来看,服饰已成为夫子人生视野的出发点,成为不可或缺的评判法则。为服饰确立起伦理坐标的夫子并不是一味的随和,他确乎也有严峻的一面。春秋时,齐国鲁国风行紫色,齐桓公鲁庄公都穿上紫袍,于是紫色纺织品价格猛涨十倍。而一向认为朱红色是正统的夫子,公开反对紫色。为什么呢?夫子明确地在《论语》中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这显然不是一般所理解的颜色喜好,这背后暗含着对于国家秩序的颠覆,因而是夫子极力反对的。夫子沿袭了传统的方位色彩合一的学说,并且把颜色分为正色、杂色、美色、恶色,如同君臣、父子、男女有着严格的界线一样。他认为纯正的颜色是君子礼服的色彩,天青色、绛色都不能用于礼服,而红紫这类以朱红为正色的观念,源于道家四象方位与色彩的对应关系,如东青、西白、南红、北黑等,更是源于先秦时代对色彩意识的确认,如商崇尚白,周崇尚朱红,夫子一向推崇周礼,他维护周代以朱红为正统的观念,也是在维护正统。从此,朱红色也就在中国文化中有了特殊的意义。
仔细看夫子的雕像双手交叠,腰中持剑,夫子提倡先礼而后兵,“礼”可理解为社会之秩序天下之道义。“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我们都知道夫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把他看作一个宽厚仁慈、彬彬有礼的文人。然而,孔子身上所佩的那把宝剑,又在提醒我们他主张的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文”与“质”缺一不可,既要有文明的精神,又要有质朴的本色,才是儒家提倡的君子。
丙申年四海孔子书院礼乐祭孔释奠礼
夫子塑像洋溢着艺术的气息,伫立在高檐轩庭间,他仿佛一面铜镜,可以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夫子遐思凝视,荣辱不惊,目光坚定,阅历着简单而又复杂、苦难而又辉煌的人生。塑像前,站着勤勉的四海孔子书院的师生,我们都从从容容,谦和诚敬。我从夫子的眼神中看到圣人的内心世界,不管激昂还是平静,无论荣耀还是隐没,都是永远的闪光。书院师生的使命,是要将这永远的闪光融进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更多文章请关注书院公众号:sihaishuyuan)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果不妥之处,敬请通知,本站将立即删除。
(撰稿:畅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