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写的,大型国情专著---《中国的语言》于2012年年初出版发行。全书分概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南亚语、印欧语、混合语等7编,收录了129种分布在中国境内的语言,每种语言有500字左右的英文提要。
可能许多人都会感到奇怪,中国有56个民族,为什么会有129种语言?《中国的语言》在概论的第二章,关于中国的语言识别问题,对这个问题做了简要的回答,也就是中国有一些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
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中国境内的语言非常丰富,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据统计,中国的语言正在使用的就有80多种,已经消亡的古代语言更是不计其数。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回族和满族一般使用汉语,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的民族还有两种以上,如裕固族分别使用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瑶族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方言和语言的界定
一些语言学者认为,所谓“方言”和“语言”的区别基本上是任意的,遭到其他很多语言学者反对,并提出种种不同的判断标准,这些不同的判准却常常会产生不一致的结论。一般来说,所有的方言实际上都可以被称作或视作语言(相互之间关系亲缘较近的语言可以互称为对方的方言,而相互之间亲缘关系遥远,在形成和发展历史上相关性较小的语言则不可互称为对方的方言。)
在实际操作中,个别语言之所以为“方言”,通常是由于以下的原因:
缺少适当的书面语,语言未达到准确描述的程度;语言使用者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家;这些语言受到歧视;同一民族(或国家)拥有多个语言系统。以下对语言学者几种比较常用的“方言与语言比较”的判别方式进行讨论,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判准在实际应用上的困难。在一些情况之下,对于语言和方言的界定,已不仅是语言学层面上的问题了。
注意:所谓“方言”和“语言”的区别基本上是任意的,指的是,一种语言(口音),如济南话,可以称其为一种方言,同时也可以称其为一种语言,而不可理解为,任何一种语言,可以称作另一种语言的方言,判定一种语言是否另一种语言的方言,要从语系归属,语法,同源词等多方面考量,同时兼顾一些政治等其他因素。
中国方言综述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形成汉语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要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方言虽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方言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这个民族的共同语,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点。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总是在一个发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不同时候南下的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一些国内学者认为多数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国外学者认为,各方言区的人互相不能通话,因此它们是独立的语言,尤其是闽方言中的各方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同时,在复杂的方言区内,有的还可以再分列为若干个方言片(又称为次方言),甚至再分为“方言小片”,明知道一个个地点(某事、某县、某镇、某村)的方言,就叫做地方方言。如广州话、长沙话等。
各地区汉语的代表方言
官话方言:北京话
东北方言:东北话
吴方言:苏州话
赣方言:南昌话
湘方言:湘乡话
客家方言:福建长汀话、广东梅县话
闽方言:闽北话、闽东话、闽中话、闽南话、客家话、莆仙话
粤方言:广州话
中国官话方言
官话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官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丢失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h(束喉音)”现在已经只剩下“-n,-ng”。同时,与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话的声调较少。(这是因为北方话中只有平声区分阴阳。)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这在其它方言中比较少见。
官话一般分为八大区:
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1、兰银官话---细分为8片:银川市,石嘴山市-平罗-陶乐-贺兰-永宁-青铜峡-灵武-吴忠市-中宁-同心-中卫,宁夏盐池县,兰州市-榆中-民勤,永登-皋兰,古浪-天祝,河西走廊(除敦煌和景泰),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博尔塔拉州-阿勒泰市与青河县-塔城(除托里、布克赛尔)-哈密。
2、中原官话---分布在远古华夏族的传统居住区,今陇海线南北。苏州市吴江县菀坪镇、宣城市以东部分乡村、皖南广德县、浙江长兴县属于中原官话孤岛。中原官话又细分为河南方言、关中方言东府话、关中方言西府话、秦陇方言、陇中方言、南疆方言。
3、西南官话---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陕西省、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省、海南省部分的十一个地区;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在广水县-安陆县-应城县-黄陂-黄冈市-鄂州市-蕲春县一线以西以南。
4、江淮官话---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福建南平城关、长乐县洋屿村属于江淮官话孤岛。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方言分界线如下:连云港临洪河口-东海县浦南镇-东海黄川-东海白塔埠-东海平明-东海房山-东海安峰-新沂黑埠-沭阳阴平(潼阳)-沭阳颜集镇方圩村-沭阳悦来-宿迁关庙-宿迁丁嘴-泗阳仓集-泗阳屠园-泗洪曹庙-泗洪金锁-泗洪重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凤阳县南-蚌埠市西南-淮河-霍邱县东-金寨县南。
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还属于原始汉语与藏缅语、苗瑶语、融合而形成的楚语,永嘉乱后,迁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万,出现了西南官话的最初雏形。安史之乱后,十倍于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冲击、涵化并最终取代了当地的楚语,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5、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6、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
7、北京官话---分布在北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
北京官话覆盖面包括了整个北京市,河北北部、内蒙古部分地区,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逐渐取代南方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主流语言。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元朝以北京为大都,元朝统一全中国,以北京音作为天下通语标准音,北京话第一次成为中国的标准音。
明朝成立后,以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明朝永乐年间建都北京时从南京北调40万人口,超过北平原有人口,清朝定都北京后大批满人进入北京,旧北平话逐渐演变形成了北京话。清雍正六年设“正音书馆”,以北京官话为标准语,在全国推行,以后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场主流的标准语,有人也称之为北方官话,和被称为南方官话的南京官话相对应。清末进行国语编审,民国初年拟定国音,“京国之争”以后实行以北京官话为基础的新国音,自此以北方官话为蓝本的国语(普通话)成为中国官方标准语言。随着现代教育、传媒的普及发达,当代的北京官话- 普通话,在华语圈有向各种方言渗透的趋势。
8、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中国方言的种类: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
1、中国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含镇江)、南通的小部分、浙江的大部分。典型的吴方言代表是苏州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占汉族总人口数的7.2%。
吴语内部分为太湖片(北部吴语,包括苏南、上海及浙江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一带,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台州片(浙江台州一带)、婺州片(浙江金华一带)、处衢片(浙江衢州、丽水一带)、瓯江片(浙江温州一带)、宣州片(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其中安徽西南部和浙江西部受赣方言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语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其主要特点为:
1.保留了古汉语全清、次清、全浊声母三分,其中全浊声母一般读作浊音,如大多数地点古端、透、定三母读/t/、/th/、/d/。大多数地点古三个鼻音韵尾合并为一个(一般为-ng);为了适应吴语快语速的需要,三个入声韵尾亦合并为一个喉塞音。
2.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方言。普通话中,ai,ei,ao,ou等都是双元音韵母,发音的时候声音拖得很长,而且口部很松,而吴语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对应普通话ai,ei,ao,ou的音,在吴语中分别是?/ø,e,?,o,都是单元音,并且发音的时候口形是比较紧的。不少鼻音韵变为鼻化元音,甚至不带鼻化。
3.声调按清浊分为两组,一般有七到八个,但上海市区只有六个。
4. 吴语具有汉语中独一无二的广式连续变调系统。形象地说,在讲吴语的时候,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只有第一个字是保持了其原本的声调,后面的字,根据第一个字的声调(甚至在不少时候,首字也要发生声调变化),以及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改变了声调的高低和走向,称作变调。这种变调是广泛存在的,即变调可能超越了句子、短语或者词汇等语音单位而存在,所以称为广式连续变调。同时,这种变调是有倾向性的,即将原先不平整的声调,变成平整的,而且同时以词、短语为单位,加强了词里面的字,或者短语 里面的字之间的联系关系,使得看上去像一个整体,所以又被非正式地称为连读变调。
2、中国客家方言
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福建漳州南部的平和、南靖、云霄、诏安部分地方存在不少客家镇、村,有客家人几十万,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也有使用客家方言。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话。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台湾桃园、新竹、苖粟三县、四川、浙江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体系,内部差别不太大。而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客家话不仅限于汉族客家人使用,在畲族中也广泛使用。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占汉族总人口的3.6%
客家话由于分布区域广阔,且不少分布区是丘陵和山区,交通不便,形成多种不同的客家方言。在方言划分上,中国大陆、台湾、海外并不统一。中国大陆学界传统上将客家话分为南北两大片,各含若干片,每个片下细分若干小片。台湾则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客家话按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划分,每个行政机构的客家话采用其语言部门的权威划分方法。
大陆客家话划分:
1.南部大片包括(粤台片、粤中片、粤北片、东江本地片、潮汕片、潮漳片和粤桂琼片)
2.北部大片包括(赣州片、汀州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和川湘片)
3.未分片的方言岛。
台湾客家语划分:
四县语、海陆话(新竹腔)、大埔话(东势腔)、饶平话、诏安话、汀州话、永定话和丰顺话。
3、中国闽方言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台湾、广东东部潮汕地区及西南部的雷州半岛、海南、广西东南部、浙江东南部温州地区一部分等地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北语(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语(以闽台片之厦门话与台湾通行腔为代表);莆田方言(莆仙方言)、闽中话、潮汕话、雷州话、海南文昌话均属于闽语系分支。闽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闽语中影响力较大的是闽北语、闽南语。闽语的主要语音特征包括:古浊声母多数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知”组读同“端”组;部分的“匣”母读同“群”母;轻重唇不分(没有f-、v-等声母);连读变调较为发达,部分地区有其他连读变音现象;文白异读非常丰富,文读与白读有体系性的差别。闽语受到历史上不同时期古汉语音韵的反复多次重叠。其中闽语被学术界认为是最接近上古汉语的现代汉语方言。中国使用闽语的人口总数为5507万人。
4、中国粤方言
粤语方言传统上叫“广府话,一般通称“粤语”,本地人又称之为“白话”,外地人习惯叫做“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主要用于广东省中部、西南部、海南省部分地方、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澳门和海外部分华人中间。粤语声调非常复杂,广州话有9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特征较完整的方言之一,包含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站汉族总人口的4%,据估计,全球约有8000万人左右使用粤语方言。目前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此外,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之中国汉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拥有完善文字系统的汉语,可以完全使用汉字和粤语字表达。
5、中国湘方言
在湖南使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出外),通常被分为老和新两类。新湘语在演化过程中受到较多官话和赣语的影响。湘方言以长沙话(新)及娄邵片(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特点为方言舌音,后鼻音丢失,及ch/q不分、h/f不分、sh/x不分、ong/eng不分等。包括长沙话,岳阳话,益阳话,株洲话,湘潭话等。老湘语包括衡阳话,湘乡话,邵阳话等,如湘乡话分布在湘乡、双峰、娄底、涟源四县市,整体发音基本一致。新湘语通行在长沙等较大城市,受北方方言的影响较大。湘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2%。
6、中国赣方言
赣语,又称赣方言,古称傒语。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详情见图,早先3000万的数据是不够准确的),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之一。
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60 多个县,此外,通行赣方言的还有湖南省东界的13个县。
7、中国其它方言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相传为宋朝时驻守广西的平南军讲的山东话。是北方方言的分支。
徽语:又称徽州话,或认为属于吴语。
方言有什么作用,方言是否会被普通话替代,方言会不会消失?
一、普通话不是现在才推广,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推广“雅言”,如今方言依然存在。
二、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制约,四方之地,地理气候不同,形成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也不同,这些必然渗入到语言之中,造成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英语不是很统一吗,也不可避免方言的形成,否则就没有什么英语、美语之别了。
三、方言的存在并不妨碍普通话的推广,而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为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习工具的先进,使人们同时掌握几种语言和几种方言不会觉得困难,反而以多懂几种方言为荣,谁还会有意识地去消灭方言。相反,在外地听到乡音,犹如他乡遇故知,不是美事吗?
四、方言在某种场合中还有保密作用。
五、普通话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必须不断从各方言中吸收营养来丰富自己,事实上历来如此。方言如真的消失,普通话也会逊色。
六、方言也会发展演变,各方言的现在不同于过去,将来也必然不同于现在,但它始终还是方言。方言与普通话也会相互磨合,但基于上述第二点的原因,二者绝对不会融为一体,如有融合,那就是产生新的方言,产生一种既不同于普通话也不同于原方言的新方言。
七、以前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方言,正如把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汉字一样,这是十分荒谬的。如按此推理,北京地区的所有城市和农村都应该是最先进发达的,而上海、广州等地就应是最贫穷落后的了。过去的中国人不是因为汉字难识才贫穷,而是因为贫穷才难识字。中国人过去贫穷另有原因,但绝不是汉字和方言。推广普通话可以为推动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但不能因此得出方言阻碍社会发展的结论。要消失的事物,一定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方言的存在不但不阻碍社会的进步,反而在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积极的作用。地方文化艺术往往以方言为载体才得以保存和发扬,假设方言消失,这些文化也就随之消亡。
结论:方言在近几百年不会消失,但是如果很久很久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各地彼此没什么阻碍,那普通话必然是我们所需要的。那时孩子在那种环境下长大,他的方言会变的很薄弱。这样再过几代方言消失也就可想而知了。
全世界超50%语种将消失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7000多种语言,但占世界97%的人口所说的语言仅占世界语言种类的4%,只有不到1/4的语言在学校和互联网上使用。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全世界超过50%的语种将濒临消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由于地域分部的原因,各个地域也有着自己的语言,俗称方言,它体现着这一地域居民与其他地域居民职业、阶层、年龄、文化教养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成为记录这一地区民族发展的“历史书”,方言本身便透着阅尽沧桑的迷人魅力,它的逐渐消失或许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语言文明的损失,正如珍稀动植物的灭绝与否关系到生态平衡一样,方言也是社会体系中保持平衡的载体,它是文明的载体,更体现着文明的传承。
传承母语就是拯救方言
拯救方言,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是否到了改变对待方言的态度的时候呢?我们不需要盲目的崇洋媚外一味地践踏方言的地位,也不必为说着土里土气的方言感到羞耻,学会多种语言固然重要,但牢记与传承母语则是我们的责任,方言是纽带连接着故土和远方的游子,方言是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过往和未来,也许千百年后,我们的方言会像甲骨文一样被考古学家细细考量,但至少现在让我们施展它最迷人的魅力,努力保护我们岌岌可危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