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诗·大序》也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乐舞起源于人们的情感表达。礼乐祭孔典礼上,书院将演奏《天下有阳》、《上天下雨》、《听听那》、《流水》、《我心充满美丽的日月星辰》、《昂首向天》、《神圣乐章》、《木铎》等打动人心的乐曲。舞蹈方面,书院的师生将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的恭敬与喜悦,具体舞蹈有佾舞、武舞和雩舞,三者内涵各有侧重。
今年礼乐祭孔典礼的音乐糅合了现代西洋音乐和中国古典音乐,柔美动听,歌词曲调都表达了对儒家精神的追寻。如《上天下雨》中唱到:
上天下雨,普滋万物。
万物润泽,欣欣喜喜。
大地承载,千山万水。
生生死死,皆在其中。
君子以一心一意行游天下,
天下一以贯之自自然然。
君子以忠恕仁爱含纳万物,
万物百生万育亮亮丽丽。
天人旋律,同调同息,毋思毋虑。
与《上天下雨》相配的是佾舞。祭孔典礼上的佾舞与传统相比有所改变。传统祭孔的佾舞,其风格特质重在将动作切割成一张张静态的画面,以产生宁静虔敬之感。而书院认为,虔敬应从动作中生发出来,因此不取高山而取流水,在一连串的动作之下达到静定虔诚的效果。
佾舞所使用的羽棍,古代称为“羽籥”,包括稚鸡翎和短棍等组成部分,取《周易·贲卦》中的“装饰润色”之意。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论语》也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并非一味讲究柔软,也具有阳刚的一面。祭孔典礼中,这一部分就由乐曲《昂首向天》和《武舞》来展现。
《昂首向天》体现了乾道自强不息的精神。“日月丽于天,江河丽于地,生命原应昂首向天”,乐曲稍快而有所停顿节奏就给人以刚健之感。“天下有阳,亮亮晒晒,千百年来,朗朗乾坤,江汉濯之,秋阳暴之,金声玉振,万代崇之……”,回环反复的曲调配以阳刚的《武舞》,令人荡气回肠。
《武舞》在传统祭孔中较少出现。北京天坛旁的博物馆里保存着一份清朝舞谱,描绘武士手执斧盾的情景。受此启发,书院祭孔典礼中也加入了武舞的元素,体现着昂扬奋发的精神。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乐曲《流水》吟唱的是《论语》中曾点之志。随着轻柔和缓的旋律,一群黄衣舞者轻盈地舞动着,鲜亮的服装、童子的笑颜,动作上或奔跑、或读书、或群聚而游,欢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一个“春天”的舞蹈,表达了万物滋生,欣欣向荣之景,儒家常喻之以“仁”。
孔子,不仅是中国的圣贤,也是世界的圣贤;不仅是古代的圣贤;更是当前的圣贤。四海孔子书院丁酉年礼乐祭孔典礼,不仅为了缅怀先圣,更要振奋激发每个人心里的孔子精神。这场祭典的乐曲歌舞,并未完全墨守成规,而是依照孔子所阐发的生命之道,进行了创新与诠释,直指人们的虔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