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传承与书院教育丨冯哲院长在2017世界孔教大会上的讲话

yn (1)

编者按:为庆祝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8周年,2017年10月16日至18日,由印尼孔教总会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儒教大会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隆重举办。各国儒家和孔教学者教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儒学“中和之道”。作为拥有二十年儒家经典教育以及十年书院办学经验的四海孔子书院冯哲院长,也应邀出席本次大会,并在大会上专门以“儒学传承与书院教育”为主题,围绕儒家中和之道在教育实践层面进行了概括性阐述。

yn (2)

儒学传承与书院教育

四海孔子书院冯哲  院长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夫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心系大同,周游列国。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孔子之前,两千五百年的文化道统得以传承,孔子以后,两千五百年的文化得以开启。其所倡导的忠恕仁爱之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

yn (3)

书院不仅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读书人的“栖身之所”,也是一个特属于中国文化的美丽隐喻。每个时代,书院总是默默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传统书院,一有经典,二有山水园林,三有一群具有大志、诚恳笃实、喜欢学习的人。书院对于生活体验的强调,使得读者每一日对于经典的接触,都能如大自然般的活生生,其中的一字一语,皆有呼吸,皆有神圣的气息。书院,便是扮演这样的角色:以真诚的生活参与,活化经典。不但谨守“尊古”、“尊圣”、“尊经”、尊道的儒家家法,而更重要地,便是以书院形式,保守着儒学日新又新、向时代开放、生生不息、自我更新的机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儒学,而儒学的光大与传承,不能离开书院,离开这种以‘生活体验为特色的“意义空间”的。

yn (4)

(岳麓书院)

yn (5)

(白鹿洞书院)

书院,一个来自中国文化的美丽隐喻

儒学儒家在生活层面的实践,创办四海,重在实践儒家文化的神圣性,让教育进入到一种内在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成果则必须透由日常生活与行动来展现。

yn (6)

(四海孔子书院·读书)

书院是一个美丽隐喻,中国历史上的书院非常之多,师生沉浸于书院这种充满自然的庭院式氛围当中,我称之为用庭院式的生活美学来诠释中国儒学之道。这种生活美学实际上就是夫子之道的生活化。生活即是实践,在充满自然环境的庭院中构建这种学习氛围,让师生在这里一起生活学习,时时刻刻用身体和言行去体现经典依归。在这里,我想应该是在为儒学的复兴培养一批文化的生力军。

yn (7)

(四海孔子书院家长与师生)

四海孔子书院尤其独特之处,在这里,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师生一起成长,情谊很深,老师以高尚的人格来传递,用经典作为仪轨,构成一幅诗书礼乐的教化之生动画面。

yn (8)

(四海孔子书院同园)

yn (9)

(师生课堂)

yn (10)

yn (11)

就儒学传统而言,无论视为下学上达的学统, 或者作为教化万民的道统,其最重要之处,便是揭示天理本原。所谓不为荛存,不为桀亡,大行不加,琼琚不损,一切道理都从这里出去。

儒学的教化,无外在于为世人立其心,树其本。此心此本,便是人心中原已本具的天理本原。或者可称为易,可称为道,可称为心,可称为良知。

yn (12)

问题是,我们如何方能为世人立其心树其本呢?书院教育,是传统以降最好的方法。利用师生共学,在日常生活中互勉互励,并在生活中,试试广大其心,体贴其本,让师生自自然然地每一时刻皆能进德修业,书院,堪称养成圣贤人格的最佳处所。书院教育的每一细节无不指向这个最终目标。

yn (13)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书院而言,不只是经典中的文字,也不只是心中的道理,而是生活当中的实践。阳明先生主张,所有的知识都应在事上求,生活上的锻鍊,诚为了解本心不二的法门。而这正是书院教育最大的特色。

yn (14)

yn (15)

在读经,修身,礼乐之教中,贯穿夫子之道

读经,歌诗,礼乐,修身,是书院教育之日常必备课程。书院非常重视圣贤之典籍,每日研读能诵,用身心去体悟经义,用真诚去体贴古人的境界。因此,书院的教育从不局限于文本,更强调心性之学的修炼。每日的修身课程,让天地正气十足于身,通过身体的训练来练心。书院的院训是“诚敬谦和”四字,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处世之道。

yn (16)

书院强调惟精惟一,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做到精准,让经义在生活中切实发扬。因此书院的中和之道不在文字上,也不是在概念体系的架构上,而是在他真切的行动当中,日常的生活实践当中,自自然然,充满生机。我把这个状态称之为儒家的中和之道。例如日常的礼乐之教化,可以让一个人既有阳刚之气,天地精神,又可以呈现温柔敦厚、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

yn (17)

yn (18)

yn (19)

yn (20)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祭孔典礼)

儒家的学以成人,是行动出来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自然的生长出来的,我把这个称之为夫子中和之道与礼乐教化的一种回归。

yn (21)

yn (22)

yn (23)

(书院师生合影)

yn (24)

最后,我希望在印尼这个地方也能有儒家或者孔教本身特色的教育传承。基于此,我有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用我的办学经验来协助印尼孔教在青少年中的教育实践。我个人觉得,印尼孔教的未来是基于青少年的。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来学习儒家经典,体会圣人之道?更好的办法是熟悉华文,能够阅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并且有合适的空间来实践。如此一来,通过书院的庭院氛围来参悟实践儒家之道就先得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青少年的儒学教育,决定了印尼孔教的未来,所以我希望,如有可能,我非常愿意来协助大家让印尼的青少年与北京的青少年能够做一个文化上的沟通,尤其是在儒学经典的学习实践上,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并且,在师资的培训上,我愿意提供一些我个人办学实践中的经验。谢谢大家!

惟德动天,善哉善哉。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