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生命反省与超越丨四海孔子书院中西人文讲堂系列

00

编者按:苏轼,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豪放派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诗词、文章多篇被选入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教学当中。然而,历史上的苏轼,除了是个文学家之外,他还是朝廷命官。庙堂之上的苏轼,关心民间疾苦,对于如何治理国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苏诗生活的年代,社会相对安定且趋于保守,甚至僵化,人们常常希望有所改变,以打破内政外交上的困局。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常常因为社会改良出现激烈的争辩。苏轼处在变法与保守之间,得不到双方的理解,一生仕途不顺。西山讲堂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苏轼在那个时代的生命追求、反省与超越。主讲人:书院台湾导师杨庆亮老师。

20181122_110355_001

01

北宋王朝是一个保守的社会,正因为保守,它又是一个要求能够变法图新的社会。新法一被提出,就在朝上下引起了激烈的论争。变法的代表是王安石,反对派的代表是司马光。两派都主张要改革,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把握行政权力干涉经济生活的分寸。变法派说,国库空虚,要用行政力监管经济;反对派说,与百姓争利,会扰乱经济秩序。

苏轼对于变法的立场是,希望能够进行和风旭日的改革,而不是暴风雨式的变法革新。宋神宗是欣赏苏轼的才华的,但王安石均表示坚决的反对,他对神宗说:“苏轼学问的路子不正,其学问很少能够用于世,反而有害于世。”苏轼深知,再在朝廷这个是非之地坚持下去,肯定惹火烧身,于是他主动申请离开朝廷到外地做宫,这样还能为百姓做点实际的事情。

20181122_110355_002

苏轼离开朝廷从杭州担任通判开始。而苏轼词的创作生涯卽从杭州开始。到了密州任职期间则是词创作的飞跃阶段。那首水调歌头便是在密州的千古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乌台诗案
苏轼在地方工作的几年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神宗由一个冲劲十足的年青人变成了一位独裁者,对于反对变法的传统势力采取愈来愈严厉的压制态度。王安石的门生及他提拔的新进势力,对于旧党人物也不遗余力予以打击。苏轼在旧党人物名气比较大,在文学界也是领袖人物,新党自然想要置他于死地。

20181122_110355_003

就在苏轼到达湖州,给皇帝写了一封感谢的奏章,在奏章上挖出了几处刺眼的文字。苏轼说:“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反对者认为,这分明是正话反说,借此自我吹捧。

苏轼说皇上“知其(苏轼)愚不适时,难以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反对者认为,这分明是对维护变法的新进官员的人身攻击!还自诩“老不生事”难道朝中的人都在惹事生非?

连续罪状直接告到神宗处,神宗下达圣旨交付御史台处理,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苏轼这个案子,又被称为“乌台诗案”。

黄州领悟
乌台诗案之前,他善吟诗作文,著书立说,是当代文坛领袖,学界宗师,一切都一帆风顺,此案之后,一切都不存在了,这给了他一个反省自己的机会。

黄州,是他很重要的一个转戾点。他领悟到了一个真理:诗文不敢多作,我就作猪头颂;没法跟老朋友见到,我就多交新朋友,没有办法做官,我就做农夫、做厨师。我不仅自已做,还写成菜谱传给大家一起做。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 “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就是黄州时期的苏轼,在东坡的耕作中,在与市井朋友的交往中,他逐渐养成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大气。这叫平湖秋雁,笑看风雨。他写下了著名的《定风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20181122_110355_004

无执的眼光
此时的苏轼顿时了悟:人可以用一种无执的眼光,选取任何一种可以让自已心安妥适的角度。在黄州时期的赤壁赋,就是将这种了悟发挥得淋漓尽致。

20181122_110355_005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认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无所谓生死,人有无所谓生死。只要将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自然当中去,享受每一分生命、月光与清风,生命就会达到永恒。

其实,《赤壁赋》中的这番主客对话,未尝不是苏轼自己的内心独白,是过去知苏轼与如今之苏轼的对话,是旧我与新我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代表着苏轼对生命的反省与超越。完


院长听课感言:杨老师以苏轼生命历程为例,重点是讲有与无。有执与无着是道家重要为人应世智慧。有,即进取,努力,奋斗,执著,不息。无即轻松,放下,能容,静候。两者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如何在进取努力中也时时保持轻松,放下的心。也即儒家强调的君子而时中,乾坤并健,无入而不自得也。借苏轼的个人经历与不同时期诗的境界来阐释有无之境。

20181122_110355_006

 

0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小区122号  邮 编:100095  电 话:17710966551
邮箱:confz@163.com  网 址:http://www.sihaishuyuan.com      联系站长:联系站长
京ICP备180217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6110号    
经典诵读 | 全球儿童经典诵读工程